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第一位任務是抗通脹,而中國式通脹的成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過去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數量過大,市場 “浮幣”過多。為了收回“多余”的貨幣,中國央行已4次加息,10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從治理通脹的實際效果來看,持續地緊縮貨幣暫時還沒有完全體現出顯著的效果。與此同時,不少企業包括優質國有企業都出現資金緊張情況,更多的民營企業已經感受到明顯的資金壓力。如何將流竄于社會上的多余流動性引導進入實體經濟和高成長的優質企業,變“不確定性”最強、對物價沖擊最大市場資金流為確定性最強、最穩定的資金流呢?我們認為,當前中國央行急著收回市場 “多余”流動性,但僅僅靠貨幣政策收緊,靠加息或“提準”往往是先緊了實體經濟,先緊了能夠創造真實GDP的優質生產企業。相反,長期徘徊于實體經濟之外的“浮幣”仍然流竄于資本市場 、房地產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成為持續推升高通脹的隱患。最好的辦法就是允許優質國有企業、包括好的民營企業發行“優先股”。在收回多余流動性的同時,做到趨利避害。
我們認為,允許優質國有企業、包括好的民營企業發行“優先股”,即可收回流動性,同時不會減少市場供給;當前,中國央行收緊流動性的力度遠遠大于發達國家央行,連續加息,由于利差擴大原因,美國、日本的很多熱錢云集香港,隨時準備進入中國,購買人民幣資產。由于熱錢的大量長期性存在具有長期性、必然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一定受到干擾,人民幣升值壓力被夸大。怎么穩住熱錢,避免熱錢對中國商品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長期沖擊,需要創新思維。如果允許優質國有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在香港發行以外幣計價的“優先股”,既可以讓熱錢變為中國企業急需的生產建設資金、股本金,同時也可以解決熱錢出路問題。熱錢進入這個“池子”,人民幣升值壓力會減輕;在中國加大宏觀調控的背景下,一些很好的國有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紛紛受困于資金和資本金瓶頸,難以擴張。我們注意到,今年以來很多金融企業已經達到資本金管理上限,不能放貸。這除了影響金融業業績,更造成人為的資金緊張,市場利率被放大。適度地允許好企業發行優先股,對生產企業來說,可以擴大資本,減少負債率,提高融資能力,也可以減輕資金壓力。對金融企業來說,由于發行優先股不同于發行普通股,不能流通,長期鎖定,既可以吸收流動性,同時不會對股市造成負面打壓,是一個很好的創新點。
中國式通脹成因復雜,目前工薪收入及劉易斯拐點已經形成,預計通脹率會長期徘徊在4-5%之間,而存貸款利率又不可能大幅度上調。由于負利率環境客觀是很難改變,必須想出好辦法,使廣大存款戶免受儲蓄存款長期貶值之苦。在存款戶中有很多人對風險收益率的期望值并不高,不愿意進入股票等高風險市場,如果能夠開放“優先股”市場,可以使眾多有閑錢的存款戶成為“低風險股民”。對國家來說,優先股股東群體越大,鎖定的長期投資越多,市場流動性壓力越小,而對優先股股民來說,既可以拿到高于銀行存款利息的股息,同時又避免其盲目地追逐高風險投資市場,引發資本市場泡沫。
總之,允許優質國有企業發行“優先股”好處頗多,是趨利避害,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抗通脹的同時必須防滯脹,這是中國式抗通脹的最大難題,而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做到既能收回市場多余的流動性,同時又不傷害或少傷害那些真正需要發展擴張的好企業,切實防范滯脹風險。也就是說,既要貫徹中央的各項宏觀調控決策,對全社會的資金面進行適度緊縮,同時還要“網開一面”,讓該發展,該擴張的企業不能“斷糧”,對有些創新型企業還要格外扶持。建立“優先股”發行市場的確是一個能夠在宏觀經濟面整體趨緊的環境中實現區別對待的好辦法。一方面加息,提高存準率,一方面推出優先股市場制度,讓一些創新型企業,國有骨干企業,能夠創造高效率GDP的企業發行優先股,迅速地獲得資金支持,這即符合國家產業調整大局,能夠促使更多企業改變產業結構,又可有效地增加市場供給,避免短缺型通脹的蔓延。
優先股的最大好處是變社會閑散游資為固定資產投資,變短期炒作性資金為中長期生產型投資。因此,它是管住流動性的一個“資金池”,最適合抗通脹,管理流動性。而在當前,則是實現經濟軟著陸,避免發生滯脹風險的最好辦法。
為什么優先股能夠抗通脹?這是由其特性所決定的。優先股與普通股一樣都可以計入企業資本金,但卻“永遠”不能流通。優先股的魅力在于企業必須對股東派發長期固定的股息紅利,因此能夠發行優先股的企業必須是優質企業,是可以打造百年老店的企業群體——注入金融企業,國家命脈企業,以及少數具有創新潛質的企業。優先股不同于公司債,不僅在法律層面上沒有太大障礙,同時由于發行優先股的企業必須質地十分優良,因此不會加大全社會融資數額。發行優先股是漸進的,是必須有優質項目配套的,因此,優先股市場開始運行后,不會增大全社會投資,不會增加社會通脹壓力。
優先股是對股份制的補充和完善,建立優先股發行市場可以進一步發揮股份制改革在優化市場資源分配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優先股使得公司的股權結構具有更大的彈性和運作空間,既可以通過減少負債比率減少融資成本,也可以使真正具有好項目儲備的企業,能夠實現階段式跨越發展。比如一些國防工業企業,在現階段就急需實現跨越式發展,優先股制度可以使它們如虎添翼。
從宏觀層面說,建立優先股市場既可以滿足少數優質企業的融資需要,同時又不加大全社會的流動性,是治理流動性泛濫的好辦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催化劑”,尤其是中國這樣的沒有優先股市場的國家,效果尤其明顯。
宏觀調控手段很多,但具有靈活性的手段卻很少,尤其是對管理流動性而言。長期的實踐證明,我國宏觀調控尤其是貨幣調控,往往存在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而根據一些發達國家建立優先股市場的實踐,由于優先股制度本身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國家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控制它的發行量以及發行類型結構,控制并調節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流動性。
優先股有很多細分類型,它可以根據股東享有的權利不同,股民承擔風險意愿的高低等分為不同類型的優先股股東。比如,優先股有累計優先股和非累計優先股的區分;有參加優先股和非參加優先股的區分;還有累計參加優先股和非累計參加優先股的劃分等(具體細則可以參照優先股的法律說明)。由于品種繁多,不同的企業可以選擇發行不同的優先股,而投資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買入適合于自己的優先股。
從宏觀經濟調控的角度講,優先股最大的好處是存在可轉換優先股與不可轉換優先股之分,靈活性很大。由于可轉換優先股具有未來成為流通股的可能性,因此其具有在短期內快速吸收社會流動性的優勢。這種優勢很適合不傷及實體經濟的緊縮,它即可快速大量地收回流動性,同時立即將資金流輸入實體經濟,還為將來流動性在“實體經濟”和“虛擬金融市場 ”轉換留有余地。是加強宏觀調控靈活性最好的工具。
優先股的法律界定通常是不可以上市流通的,是對流動性的長期“鎖定”,較為“死性”。由于優先股與普通股之間存在不可轉換的“鴻溝”,因此有時候吸收社會流動性的效果不好,達不到快速大量——由于很多資金不希望被長期鎖定,希望優先股更具靈活性,因此,過于嚴格的優先股制度不利于發行方,不利于股民,也不利于宏觀調控。在西方國家的實踐中,為了使優先股具有更廣大的市場適應性,滿足更廣大的投資者群體,可以事前明確發行優先股的企業要在一定年限內逐步收回優先股,這使得廣大投資者群體可以事前鎖定投資時間的預期,安排未來的資金投向。而為了讓優先股更具短期內調節社會流動性的靈活功能,少數國家還允許一些發行優先股的企業在特定時期發行一定數量的“可轉換優先股”。即,在發行時事前規定優先股轉為普通股的具體條件和未來上市價格。很明顯,由于可轉換優先股具有了未來轉化為普通股的附加權利,因此發行受歡迎程度遠遠高于一般的優先股。這既有利于好企業迅速地籌集資金,更有利于宏觀經濟對流動性松緊度的短期調控。由于可轉換優先股具有短期內極大地吸收社會流動性的優勢,當我們面臨高通脹環境同時又預期未來通貨膨脹環境會回歸穩定,且股市擴容壓力相對較輕時,就可以適當多安排一些好企業發行可轉換優先股,在短期內一下子收回更多的流動性,抑制流動性泛濫局面。反之,當我們認為市場流動性適度,則可以控制可轉換優先股的發行規模,減少未來對股市的沖擊力。當然,由于可轉換優先股的相對優勢,因此股息率要低于一般優先股的股息率。
總之,無論是抗通脹,抑制資產市場泡沫,還是鼓勵創業,支持創新,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盡快建立優先股市場不僅好處頗多,而且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奇效。我們建議考慮建立優先股市場制度。
。ㄗ髡邚堅獑橹袊娇諊H建設公司總會計師,作者何志成為中國農業銀行大客戶部高級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