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實力的上升以及成為全球最大貿易體的成果,“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和“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已經成為美國在后危機時代促進其國內經濟復蘇以及鞏固其國際地位的一套砝碼。 在剛剛閉幕的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方承諾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并將通過中美商貿聯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全面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美國人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類似表態,事實上有過多次。早在2008年6月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美方就曾經信誓旦旦說“通過中美商貿聯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2009年7月在華盛頓舉行的首輪S&ED和2010年第二輪S&ED上,美方也曾做過類似保證。同樣,關于放松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限制,美國也曾在第二輪S&ED上承諾將盡快建立一個分層次的出口管制體系。不過,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每次對話之后,美方卻總是在貿易方面做出各種限制性措施,這種事情比比皆是。 比如,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一直就非常積極。4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批準對來自中國的鋁產品征收高額的反補貼稅和反傾銷關稅,這些產品主要用于汽車和建筑行業。根據該裁定,美國商務部對相關中國進口產品征收32.79%至33.28%的反傾銷關稅。美國商務部還計劃對這些產品征收8.02%至374.15%的反補貼關稅。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都超過20%,那么中國生產商就沒有利潤。據我國商務部估計,中國2010年出口至美國的鋁型材貨值達5.029億美元,2009年為5.136億美元,可見上述裁定將影響中國數億元的產品出口。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每當我國遭遇貿易摩擦時,一個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事情往往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諸多西方國家沒有正式承認我國為市場經濟國家造成的。因為中國加入WTO時,在中美關于中國入世雙邊協議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曾附加了中國加入WTO后15年內,在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的使用上適用“非市場經濟條款”。這一允許世貿組織成員國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條款有效期到2016年。迄今為止,我國已連續15年位居遭受反傾銷調查國家之首,而指控國以美國最引人注目。你想,在這個期限到來之前,美國等西方國家哪里肯輕易放下這個可切實用來緩解其國內矛盾的政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非市場經濟”地位是在否認我國建設市場經濟的成果和現狀;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意味著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將為西方發達國家所肯定。 從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來看,由于我國的貿易范圍以及貿易額的增長使得我國貿易的結構需要進一步的作出調整,尤其是在傳統貿易順差過大而帶來的整個外匯儲備大幅的被動持有的情況下,進一步地改善貿易結構以及平衡整個貿易狀況就成為當前的一個自然選擇。實際上,為進一步推動貿易均衡,我國已經加大了進口的力度。海關總署5月10日發布的今年1至4月外貿進出口情況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1003.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8.5%。其中出口5553億美元,增長27.4%;進口5450.2億美元,增長29.6%。累計貿易順差102.8億美元,減少32.8%。4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2999.5億美元,增長25.9%。其中出口1556.9億美元,增長29.9%,刷新了去年12月創下的1541.2億美元的歷史紀錄;進口1442.6億美元,增長21.8%。當月貿易順差114.3億美元。毋庸置疑,正是看到了中國國內市場的需求能力,尤其是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促使美國政府期望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獲得中國市場的利益。 事實明擺著,隨著中國貿易地位的鞏固以及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推動、產業升級的加快,美國政府以及相關企業正急切地期待著分享這個高速成長市場的發展成果。事實上,任何一國的對外政策都受到國內形勢的深刻影響,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與否,直接關系中美貿易,背后是其國內大量的制造業工人、企業以及代言人對政府政策的影響。美方之所以在這一問題上堅守模棱兩可的態度,無非是試圖讓中方在某些核心利益,如人民幣升值主導權、市場開放、繼續買入美國國債等方面做出讓步。 所以,對于中國而言,眼下更要緊的是更積極地推動企業去應對中美貿易之間的種種矛盾,因為企業才是直接參與貿易的主體。只有讓企業對國際貿易規則深度參與才能有效地解決貿易摩擦,更好地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