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2020年我國將從人口大國躍升為人才強國
2011-06-27   作者:記者 方燁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當前的世界競爭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競爭

  胡鞍鋼說,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傳達的信息會引起世界的震驚。中國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2000年是4563萬人,但是過去的十年這個數字翻了一番,達到1.2億人。如果按國家人口算,都可以排到世界前十。而在中國,大學生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0.12%。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本大國。
  再看一下中專人口,從2000年的1.4億人,2010年已經達到1.88億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94%。而過去十年中國的總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只有0.57%。
  上面這兩部分人口合在一起,就是中國將來人才的蓄水池,從2000年的1.86億人上升到3.076億人,接近美國的總人口。
  這個數據超出我們的預料。10年之后如果我們再談這個數據,大專以上人口就會超過2億人,高中以上的人口也會超過2.5億人,這可以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超大規模的教育發展。
  現在看一下當今討論這個問題的國際背景。進入21世紀,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發展的一個戰略機遇期,但是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不僅是經濟市場的競爭,可能更關鍵的、更長遠的、更深刻的,是三大競爭,就是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競爭。所以無論是歐美日,還是中國、印度,凡是這種大的經濟體都對此發出了信號。
  首先是中國在2006年率先發布了2006年到2020年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規劃發展綱要》。緊接著在2009年9月,美國政府發布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作為它的國家戰略。2010年3月,歐盟提出了2020年歐盟目標,它包括要創造就業,增加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增加成人教育等等。日本本來應該在最近公布2011年到2015年的科技基本計劃,但是由于這次地震、海嘯以及核泄漏的影響而推遲,不過預計也會很快公布。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四大經濟體,都已經發出了信號,要在科技、人才和教育領域進行公開的、激烈的競爭!焙颁撜f。
  他表示,就是在這樣的國內外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三大規劃,主要目標是追趕歐美日。分析的框架首先是人才概念的提出。人才這個詞在某種意義上實際上是中國的語言,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者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其次,怎么來認識人才、教育和科技的關系?有兩個公式,以便使三者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相互關系。
  第一個,假定人才生產函數是P,它相當于人才概率t與總人口T的乘積。于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當t一定的時候,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人才為人口的增函數;另一種情況,提高概率t,顯然人才也會更多。
  這里需要確定t是什么決定的。胡鞍鋼認為是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健康、人力市場等。并認為這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只要進行人力資本開發,就會很快形成超大規模的人才隊伍。
  第二個公式,人才產出函數如果用Q來定義,它是指創造的經濟價值譬如GDP,科學價值譬如發表的論文,技術價值譬如說專利申請、專利授權,也包括文化價值、生態價值。
  人才產出函數Q由兩個參數決定,一個就是前面那個公式中的總人口T,第二個是人才的勞動生產率。這里要討論的是什么決定了人才生產率。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和R&D的投入相關的。
  關于人才問題的重要性,中國的領導層早就有所關注。在1980年,鄧小平就指出,中國改革的三個標準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此外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30年之后,在今年4月24號,胡錦濤主席在清華百年校慶大會上講話,判斷世界的基本形勢時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為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紛紛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以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抉擇。對中國而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123456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 胡鞍鋼:綠色現代化是中國必選之路 2011-04-06
· 胡鞍鋼:60年經濟發展讓中國走向世界強國 2009-09-30
· 胡鞍鋼:擴大內需宗旨是“富民” 2008-11-24
 
頻道精選:
·[財智]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謝國忠:軟著陸可能成為陷阱·[思想]張立偉:中國奶業沒有“消費者主權”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