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的榜單顯示,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居全球第二,這也是繼2009年中國內地首次排名第二位后,再次位列該名次。而中國近來房地產“加名稅”和“月餅稅”等稅收問題也引發了公眾對我國稅收制度的討論。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楊濤認為“從目前我國稅收收入負擔來看,我國的稅負并不是處于很高的水平! 我們的稅負水平或許是真的被夸大了,所以專家們不服;可專家們對稅負水平高的否認,也很難服人,并沒有說出太具體的論證來。我認為,中國稅負水平是否被夸大,是一個問題;中國的稅負重不重,百姓是否感到痛苦,則是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更重要。那么我們糾纏于稅負水平是否被夸大,意義便不大。 討論稅負水平,我覺得應該先弄清幾個問題: 首先,國富民窮的問題是否存在?不爭的事實是,近20年來財政收入增長過快,而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政府拿走了蛋糕的大頭。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民眾納稅,那么,國富民窮也好,居民收入增速遠低于財政收入也好,證明的都是民眾稅負之重。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僅4.1%和5.7%,而同期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則達到27.2%。人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政府大量與民爭利,國富民弱的格局正在日益嚴重。 其次,稅款受益方面,中國百姓的情況如何?有資料顯示,北歐一些國家的宏觀稅負在50%以上,但他們很多稅費都返還到民生建設中,醫療、教育、養老全都可以通過社會保障來解決。而我國,稅收收入用于民生的比例低也是不爭的事實,財政收入的大部分被用于政府工程、政府行政開支等。比較而言,我們的稅負水平無疑又在這個概念上高出一塊。 其三,稅外“稅”不能忽略,比如土地出讓金,比如公路收費,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種行政事業收費。僅以土地出讓金來說,在有些地方甚至超過地方稅的收入水平,別管它叫不叫稅,這種負擔都實實在在地壓在老百姓身上。與其說老百姓買不起房,不如說是交不起“土地稅”;稅負壓得百姓居住都成問題了,我們討論稅負是不是“處于很高水平”,有意義嗎?否認稅負痛苦,又如何服人? 再有,我國實行低工資高物價——征收過多的商品價內稅,而不是西方國家實行的高工資低物價——更多的是商品價外稅,比如所得稅、財產稅等。這種窮人富人一律“無差別納稅”,加重著占人口大多數的低收入者的稅負。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布的2006年數據,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而這種稅負倍數則是被我們自己“夸大”的。 我認為,我們的稅負水平是否被夸大并不重要,重要的,一是百姓能不能承受?二是是否能體現公平?三是于經濟健康發展利多還是弊多?這些問題上,不論專家,不論有關方面,都不要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