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歐洲整體而言,其公共債務率84%顯著低于美日,而福利顯著高于美日,加上主體德國強大的制造業優勢,使得歐洲整體經常賬平衡?上體組合在一起不能簡單等同于整體,歐債危機還是發酵出濃烈的酒精味。由于歐洲的融資實際取決于內部的德國,政客們不能及時彌合國家間政治分歧,金融市場以劇烈動蕩回應,最后也將拖累歐洲主體步入衰退。
7月21日歐盟提出了擴大在希臘救助期間成立的針對歐債危機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功能,主要是考慮到去年5月給希臘制定的援助條款過于苛刻,希臘根本無法完成,造成金融市場預期持續惡化。因此EFSF加入了放松條款——將希臘的救助貸款利率從6%降低為3.5%,還款周期從平均7.5年延長到至少15年最多30年,在原有1100億已經用掉450億的基礎之上重新推出1090億歐元救助計劃,并且吸引私人投資者一起參與共同分擔風險和收益。
由于EFSF的操作辦法是以17家歐盟政府的主權信用作為擔保,發行債券籌資,所以EFSF需要17國國會過會。當然最為關鍵的是9月29日德國過會的情況。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內閣日前批準賦予歐洲金融穩定機制更大權限的有關措施,為月底德國議會的關鍵投票鋪平了道路。
歐元機制的基礎邏輯本就是:弱國獲得更便宜的資金,而強國獲得更便宜的匯率,萊茵國家一旦獲得這個優勢,它的精密工業體系的競爭力將變得無比強大。今天這個8000萬人口的國家出口規模跟13億人的中國一樣大。過去的十年中,德國積累了1.64萬億歐元的貿易盈余,然后又將這個錢借給南歐,這種關系有點使人聯想到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經濟模式。只不過如果大大弱化主權概念,加強歐洲各國經濟治理,執行相互監督的財政協調機制,理論上歐洲一體化模型是存在善果的。
9月份不斷有壞消息出來打擊金融市場情緒。但EFSF通過后,應該預期能平穩下來,金融市場的避險情緒可以消退,融資市場會舒緩下來。因為今天歐洲糟糕的局面更似政治層面的動蕩。
盡管全球市場過去幾周情緒極差,但主要集中在風險資產市場(股票和大宗商品),這實際上反映的不是對國家破產的憂慮(資產負債表),而是對于經濟疲軟的憂慮(損益表)。
不管美國債務如何糟糕,但美債市場卻籠罩在“避險”光環之下,8月以來,走出一波小牛市,10年期國債孳息收益率跌破了2%,30年期收益率跌到了3.2%。
這意味著美債危機并未真正到來,美國人依舊控制著全球經濟的盤口。美國經濟重回低增長很合理,在政府和家庭重債的情形下,企業只是不愿意擴張,銀行不愿意信貸。美國的宏觀損益表(增長)預期差,微觀損益表卻比危機前大為改觀。
當前美國企業現金流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比如蘋果公司沒有負債卻坐擁762億美元現金和高流動性資產。蘋果、微軟、谷歌、雅虎、IBM、Ebay、FaceBook、Twitter……那些極富創新活力的企業依然延續著財富神話。人們不應低估這個國家微觀層面的自我調整能力,不應忽視美國的巨大發展潛力。
美國金融部門目前的現金和儲備都處于歷史峰值,2008年7月分別是3165.5億美元和435.8億美元,今年6月分別是2萬億美元和1.67萬億美元。
再次發生2008年9月雷曼事件后“流動性黑洞”沖擊,銀行和企業瞬間失去支付能力的概率小 。
奧巴馬總統日前將其近4500億美元的就業刺激方案提交給國會。奧巴馬呼吁國會盡快通過這項計劃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以幫助美國經濟取得增長。目前市場的逼宮和歐債危機都有助于奧巴馬此番增加開支的計劃過關,美債目前的極低的利率水平也使得一直高喊“債務危機”的共和黨很難說得起硬話。
然而一旦國會放行,資金避險需求消退而重回風險資產市場,美聯儲再度QE的時間窗口就會打開。
假如美聯儲繼續釋放QE,中國還未冷卻的通脹空氣是否再度升溫?今天中國人需要習慣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宏觀經濟模型的關鍵變量。危機后,中國的建設熱情一直是全球需求的支撐。2006年中國經濟總量崛起后,中國工業產出缺口與國際大宗商品的指數高度同步相關,所謂輸入型通脹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已經悄然轉變為內生因素。
中國投資若主動減速,將如何影響世界?隨著中國因素淡去,跨國公司利潤高增長預期還能否持續?大宗商品和美股還能否勁漲?第三輪量寬對資產價格刺激功效還跟以前一樣?美國人還能否肆無忌憚地通脹稀釋債務?這些都值得中國的宏觀當局在新的開放經濟的格局下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