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華時報》報道,日前,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獲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據了解,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寧波,現為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最早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對研發青蒿素起到關鍵作用,從而創制新型抗瘧藥。此前,她已獲拉斯克獎,被稱為我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女人”。 就在數年苦盼,至今一無所獲,一些人反過來指責諾獎委員會學術歧視,呼吁國人鄙棄諾獎之時,屠呦呦這個名字猶如平地驚雷,給無數國人帶來巨大亢奮。也就是這幾天,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與屠呦呦同齡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百畝片”試驗田畝產首次突破900公斤。毫無疑問,對屠呦呦和袁隆平這樣的頂尖學術人才,我們無論怎樣尊重都不過分。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不面對這樣的尷尬:兩位耄耋老人在科學道路上的身影倍顯孤獨。 大力培養人才,我們似乎一直以來都在堅持:2011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為660萬人,“十二五”時期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據統計,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開外。人才與成果產出數量極其可觀,但錢學森去世前最后一次談話無疑讓人醍醐灌頂:“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獨創的東西,缺乏創新精神”。 學者艾瑞予曾有過如此慨嘆,“曾照亮了中國學術天空的那批大學者,竟然都是民國時期的‘出產’,而隨著歲月的滾滾向前,他們已經漸次凋零。令今人難堪的是,他們所留下的位置,竟然找不出有誰可以代替,甚至稍稍與之比肩”。盡管81歲的袁隆平依舊雄心萬丈,“準備用10年實現畝產1000公斤的夢想”,但是10年之后,誰有能力接過他以及他們手中的重擔呢?種種跡象表明,在這個物質異常豐富發達的時代,大師仍舊極度稀缺。 重塑大師,必首先重塑一個社會的學術精神,重新打造一個推崇學術研究的教育氛圍。從“廣義”上講,就是改革教育體制,平衡教育資源,營造重學習重創新的濃郁氛圍;從狹義上講,就是打造更具激勵和嚴肅淘汰意義的學術體系,在加大資源傾斜力度的同時,對那些造假、抄襲、欺騙等學術不端行為嚴肅淘汰,而不是任其假以“學生行為”的托詞,肆意侮辱“院士”頭銜?梢钥隙,這個道路曲折而漫長,但大師的孕育與誕生,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