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選擇在海外上市融資的中國企業日漸增多,并受到國際投資者的廣泛關注。截至今年12月上旬,共有約432家中國企業在海外成熟資本市場(不包括香港市場)上市交易。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都在中國大陸,被國際投資者統稱為“中國概念股”。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企業陸續登陸海外資本市場。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企業通過海外市場融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目前有超過90%的企業是在最近10年完成海外上市的。大量中國企業選擇在海外市場融資發生在全球金融一體化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這一群體受到追捧既反映了海外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意愿,也反映了中國企業家和勞動力希望借助國際融資開拓國內市場的訴求。 不過,今年以來,受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的影響,中國概念股在市場上被大肆做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內外多種因素造成的。 與中國資本市場相比較,中國概念股的上市地大多是歷史悠久、具有良好投資文化和投資人追求較高回報的成熟市場。成熟市場上的股權融資成本要遠遠高于國內市場,因此中國概念股企業需要積極適應上市地點的投資環境和監管環境。應對被做空的根本方法應該是誠實經營,開拓進取,努力提高對投資者的回報水平。 但是,對于投資者的“惡意”做空行為,上市企業一定要運用市場化的手段予以堅決還擊。投機者做空不但損害了公司的市場形象,而且直接提高了其潛在融資成本。上市企業可以運用的手段包括進行有針對性的投資者溝通、私有化、主動回購股票等。 由于上市地點在海外,而經營管理業務在國內,投資者和作為融資者的中國公司之間存在著很大程度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在市場動蕩時期,這種信息不對稱放大了投資者的恐慌拋售行為。這是國外投資者選擇做空中國概念股的宏觀原因。面對這種情況,中國企業需要擺正心態,努力搞好投資者關系管理,加強與海外投資者的信息溝通,通過自愿、主動地擴大信息披露范圍,提高信息披露數量和質量。 當然,在中國企業走向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同時,中國國內證券行業也需要積極走向國際化,勇于承擔責任,爭取早日打破海外投資銀行的壟斷。通過提供保薦承銷、財務顧問、市值管理等方式為其“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