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兩年多的貨幣緊縮調控,實際利率終于由負轉正。雖然0.3%的利差略顯單薄,甚至可以預見未來幾個月實際利率還可能在正負之間小幅徘徊,不過這并不妨礙利率格局的轉變。保持現有利率水平和控制物價水平將維系中長期的正利率環境,這意味著以抗通脹為主的宏觀調控達到了階段性的目標。 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并不代表我們的調控政策可以松懈,調控的最終目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離這個目標的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人都在擔心目前經濟增長存在下滑的風險,從經濟數據上我們也看到了這個跡象。不過我認為,這些都是實現目標必須支付的成本,對于放松信貸或者降息重新刺激經濟我認為并不可取,那只會重蹈覆轍,讓我們再次陷入投資的泥潭。所以我認為,應該繼續控制信貸投放和保持實際利率正增長,同時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使之相輔相成。 實際利率正增長,從短期看,可以增加居民儲蓄存款,特別是定期存款吸引力增加,資金回流銀行體系,導致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和資金穩定性得到改善,如果有效控制信貸投放,則有利于促進信貸增長和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從長期看,可以增加居民的投資收益,當居民實現最低存款目標后就會有多余的錢,這些錢要么投資要么消費,如果投資的收益率與存款收益率相差不大或不符合心理預期,那么更多的人會選擇消費,則促進消費的增長。所以保持正利率狀態,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