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舊,似是而非的造假
2012-03-20   作者:曾念長(青年學者)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國內某專業藝術品網站發布了一份關于地下作舊產業鏈的調查報告,并以地圖標注的形式描繪出中國文物造假活躍的版圖。一家媒體對這份報告進行了詳細報道,旋即又有各大網站在顯要位置給予轉載。這是一條信息不斷被放大的過程,也是其社會性內涵不斷被豐富的過程。
  當一張被標注得密密麻麻的中國造假版圖呈現在你的眼前,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這是一個騙子橫行的世界。甚至你會對號入座,略帶神經質地搜尋自己身處哪個造假活躍區。但這些都已不是什么驚人發現。唯有一點讓我們好奇的是,造假為何可以如此理直氣壯,甚至合情合理。
  回到作舊這一現象上來。作舊如此盛行,是基于一種最直接的驅動力,即文物市場需求容量在擴大。文物的終端交易,相當一部分屬于私下買賣行為,因此,要對這個市場需求容量作出統計和測評幾乎不大可能。
  但一些局部的數據已能說明文物市場的旺盛情況。河南伊川縣煙澗村,以出產高仿青銅器而聞名。這個村子的專業加工戶達到300多家,從業人員達1800多人,年創產值9000萬元有余。這只是在中國版圖上密密麻麻的“作舊根據地”中的一個點。
  有論者認為作舊與造假不可相提并論,作舊是對真品稀缺的一種虛擬補償,讓更多人分享到文物的價值。確實,作舊本身不是一種造假,在某種意義上,它甚至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時代風尚。過去,人們是怕舊的。舊物是一種過于長久的擁有,當然也是通往先人遺產的一種常識,而新物則是一種新鮮的期待、一種望眼欲穿。
  但今天,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根本倒置。日新月異是常態,更新升級成為社會性生存的一種基本動力。當日常生活被無休止的新物包圍,作舊行為正好可以修復我們的審美疲勞。于是,作舊以一種逆反的姿態成為時尚。正是那些走在時尚前沿的人,他們將衣物故意作舊,相片故意作舊,住所也故意作舊。當這種時尚轉為一種專業行為時,一個龐大的文物市場也孕育起來了。
  但作舊終究不是舊的,它只不過是對新的一種偽飾。而最終結果是,當“新物作舊”成時尚,人們徹底散失了擁有真正舊物的基本經驗。正是在這個經驗的斷裂地帶,作舊升級為造假。其中不乏發生在官方行為中的案例,典型者如河南作舊高手燒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藝品,在北京古玩市場上被國家機構列為搶救性收購的北魏珍貴文物。
  作舊是一種市場反應,也是一種日常時尚。它們在不同層面相互關照,相互推進。而隱藏于這其間的經驗斷裂,不僅體現在文物造假方面,而且成為我們面對傳統與未來的一種精神困境。
  我們可以在當下盛行的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中清晰地看到這一點。福州的三坊七巷,作為國內少有的保留唐代里坊制的歷史街區,近年來啟動了保護性的修復工程。雖然修舊如舊的原則也體現在官方制定的修復方案中,但實際結果是,多數原味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新建筑則采用現代手段將其作舊。在這樣一次大規模的作舊行動中,一些建筑已嚴重走樣。然而將此歸咎于政府并無道理。這些古建筑長期被漠視,在一些特定時期還遭到惡意損壞,已岌岌可危。拆除舊物,似乎是迫不得已。但如果動態看這個過程,我們就會發現,這也是一個隱匿于現實之中的寓言:我們先是與舊斬斷關系,而后作舊,帶著似是而非的舊走向未來。
  由于不可挽回的斷裂,無論是復古,還是時尚,我們都普遍喪失了與真實的舊相聯系的經驗。我們只是在作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給農民工更多人文關懷 2012-03-16
· 藝術品估價與售價的社會人文因素 2012-01-05
· 廣東英德: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休閑勝地 2011-12-2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