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10 作者:程實(金融學博士,宏觀經濟分析師)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2012年剛過去了一季度,經濟世界中充斥著市場在危機時候的焦躁與喧囂、切膚的疼痛、動蕩的眩暈和意外的沖擊。但總有一天,這些驚心動魄的經歷都將變成塵封的過去,連我們自己也將變成歷史。就像1993年上映的《Suture》,19年后,早被丟進了光影世界的回收站,以至于在包容萬象的豆瓣網上,都不見一條關于這部影片的中文評論。 那么,當某一天,鮮活的現在變成黑白的往事,2012年的經濟世界留下的記憶里,哪一個將最是濃墨重彩?現在似乎可以說,美國經濟的“Suture(縫合)”,是2012年最出人意料的逆轉和顛覆。從千瘡百孔的危機重災區,到精神抖擻的復蘇領頭羊,美國經濟于兩個角色間的無縫連接,有如德芙般絲滑,以至于市場很難察覺這種“Suture”已漸成趨勢。事實上,在歐洲深陷危機泥沼、新興市場增長失速的當下,美國經濟的“由弱轉強”正在加速、且不斷深化,正呈現出就業形勢好轉、消費需求走強、金融體系恢復、房市觸底反彈、增長動力提升的強勢特征。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美國經濟2012年由弱轉強的“Suture”?還是讓我們回到那部電影,試著找到光影世界與經濟世界的共鳴。 《Suture》講述了一個“變臉”的故事:孿生兄弟文森特和克萊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里長大,富裕但兇殘的文森特殺害了他們的父親,卻試圖將不為人知的、貧窮但善良的克萊誘入陷阱,做替罪羔羊。但克萊沒有在文森特制造的汽車爆炸中身亡,而是短暫失去了記憶。在醫院醒來之后,所有人都將克萊視作文森特,就連克萊一度也相信自己就是文森特,直到一槍擊斃前來暗殺他的文森特,克萊才重拾記憶,但即便如此,他依舊以文森特的身份繼續生活,享受著文森特的財富和愛情。 這部影片的哲學精髓完全濃縮在開場白中:“當人們從夢境中醒來,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發出疑問,When(現在何時)?Where(我在何地)?,卻不會質疑Who(我是何人)?,因為從潛意識里,人們總是默認我就是我”。所以,一旦所有的暗示指向另一個身份的“我”,人們往往也會習慣地接受。 在2007年至2011年的金融危機的大沖擊下,市場對全球各個經濟體的定位都發生了變化,美國經濟一度深陷衰退,并將全球經濟同步拖入了負增長的泥沼。國際社會隨即熱議美國經濟的衰敗及其領頭羊地位的喪失。而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在2012年實現由弱轉強的大逆轉,恰恰因為,在萬夫所指、輿論看空的危機背景之下,美國做到了一般國家難以做到的隱忍。就像克萊一樣,心知自己是誰,卻假裝不知,樂于接受了其他人所暗示的另一個身份,并從中獲得了豐厚的政策收益。 自戰后領跑全球以來,美國經濟始終以消費為增長主引擎,以金融深化為創新動力,以“美國夢”所代表的自信為經濟靈魂。次貸危機暴發后,世人對美國經濟的這些核心要素都發出過這般那般的質疑,對此美國一直在調整,但從未真正動搖根本。因此,即便在危機最困難的時刻,貿易頂替消費,對美國經濟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美國一系列救助政策的核心沒有放在從消費到出口的“結構轉變”,而是放在了恢復就業并重振消費上;即便世人對美國人寅吃卯糧的消費習慣口誅筆伐,但美國并未真正放棄對透支消費的金融支持和政策鼓勵,儲蓄率則從危機前3%左右升至危機中7%再降至當前的3.5%,為消費復蘇提供了助力;即便世人極度憎恨華爾街的貪婪,美國也從未真正放棄那些“系統性重要”的金融機構,始終給予其充分的流動性支持;即便全世界都在暢言新興勢力的崛起,美國卻始終沒有真正自視為弱者,這種信心在股市表現中充分顯現,2011年,道瓊斯指數上漲5.53%,而德國DAX、法國CAX、日經225、恒生指數和上證指數則狂瀉了14.69%、16.95%、17.34%、19.97%和21.68%,這種對比,2012年仍在悄然延續。 而在另一方面,當世人熱議美國經濟的羸弱、預估美國國債的危機之時,美國順勢延長了其曠日持久的零利率政策,還在全球刺激政策“退出”大潮之中逆流而動,始終維持著較強的經濟刺激力度。3月底,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甚至在確認美國超寬松貨幣政策將延續至2014年的同時,還放出了在議息會議上討論QE3的信號,而此前絕大多數研究機構都預測年內推出QE3的可能性很小。事實上,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當局中,美聯儲是唯一沒有過加息或其他實質性緊縮舉動的央行,從QE1到QE2、直至未來可能的QE3,美聯儲的政策重心始終放在保增長上。而那些自負的央行,由于輕視了金融危機的長期危害、過度強調了2011年的通脹壓力,對經濟宏微觀層次的同步放緩跡象缺乏足夠的政策敏感性,進而在維系經濟長期平穩增長上喪失了先機。 總之,電影《Sature》和美國經濟的Sature都在昭告世人:別人眼中的你,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中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也許,那些走在經濟起飛快車道上的新興經濟體,此刻更應捫心自問:我是誰?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