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國外引入的高等植物至少有數千種,但是只有極少數成為有害生物,外來種在我國從來不是嚴重問題。
不過,我們要提醒公眾和政府高度重視真正的有害的外來種——入侵種。
上海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港和航空港城市之一,極容易成為外來種嚴重傳播的地區,且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和社會發展背景而較易促成外來種的入侵。
最近,廣西柳江食人鯧事件的報道引起了柳州市民的恐慌,把“外來種”推到了諸多傳媒和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
生態學中,外來種是指“原來在當地沒有自然分布,經由人為無意或有意引進的物種”。我們身邊的很多常見物種都是外來種,比如原產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仙人掌和牽;ǖ扔^賞植物。這些外來種不但沒有給我們帶來巨大災難,反而造福于人類。
真正給我們帶來巨大危害的外來種,在引入的外來種中,比例是非常非常低的。中國從國外引入的高等植物至少有數千種,但是只有極少數成為有害生物,如互花米草、水葫蘆、加拿大一枝黃花和喜旱蓮子草等。因此,引進外來種盡管有上千年歷史,但是外來種在我國從來不是嚴重問題。生態學家給那些有害外來種取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入侵種”,特指在引入地逃逸到自然生境中,大量繁殖和擴散并對自然生態系統或者人類造成巨大危害的外來種。因此,并非所有的外來種都是有害的,只有入侵種才會成為我們生存環境的重要威脅。
除了不少有益的外來種和有害的入侵種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外來種,它們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無法形成穩定種群,最終會在引入地消失。從后續報道來看,咬人事件中的食人鯧雖然看起來兇惡猙獰,但在柳江中沒有形成穩定種群的條件和跡象,有可能屬于這類外來種。
不過,我們絲毫沒有忽視入侵種問題的本意,恰恰要提醒公眾和政府高度重視真正的有害的外來種——入侵種。
入侵種受到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公眾極大關注實際上還是近五十年的事。當今世界入侵種的問題之所以愈來愈嚴重,原因有三:1.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國際貿易愈來愈頻繁,許多外來種隨著飛機、遠洋輪船等途徑跨洲傳播,據研究,跨洲傳播的外來種成為入侵種的概率要大得多;2.盡管各國海關都有嚴格的動植物檢疫制度,但是要應對海量的人流和物流可能帶入的外來種,采用傳統的檢疫手法將可能的有害生物拒之門外,簡直是天方夜譚;3.由于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正在退化,而退化生態系統恰恰給外來種成為入侵種提供了客觀條件。研究結果已經告訴我們,一個退化的生態系統遠比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更容易入侵。
我們無法改變上述三種狀態,因此入侵種的問題會愈演愈烈。美國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在我國,入侵種帶來的巨大危害還剛剛開始。
以互花米草為例,它原產于美國東南部海岸,引到美國西部和歐洲海岸后成為歸化種,而在1979年由生態學家引種到我國東部沿海作為固灘的工具種后,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其分布面積出乎意料地擴張多達100萬畝,改變了河口和海岸生態系統,致使蘆葦、藨草群落和紅樹林大面積消失,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樣性,也危害了我國灘涂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上海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港和航空港城市之一,極容易成為外來種嚴重傳播的地區,且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和社會發展背景而較易促成外來種的入侵:
首先,外來種必須有足夠的資源條件才能形成入侵,上海位于長江三角洲,夏季高溫多雨,土壤肥沃,為外來種的入侵提供了理想環境。其次,上海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地區,且仍處在城市化發展階段,城市-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不健全,抵抗力穩定性較弱,這從客觀上促進了外來物種的入侵能力。由此來看,上海很可能成為外來種入侵的重災區。目前除了互花米草之外,喜旱蓮子草、懸鈴木方翅網蝽、水葫蘆等已是上海范圍內常見的入侵種。
不過,我們又是樂觀主義者,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不斷面對和處理各種嚴重問題的一部奮斗史。
目前,我國對外來種的引入已經采取許多控制措施,但遠不足以應對日益強烈的外來種傳播態勢。主要問題有:1.缺少外來種入侵性評估的科學方法與標準;2.通關中外來種的檢疫技術較為落后;3.一旦外來種有可能逃逸成為入侵種時,我們缺少應急預案,將這些有害物種扼殺在搖籃中;4.當入侵種導致自然生態系統退化時,缺乏非常有效的措施對其加以根除;5.在處理外來種和入侵種問題上缺少法律和法規依據。
因此,相關部門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盡快發布專門針對外來種和入侵種管理和控制的法律法規,尤其像上海等一些面臨外來種威脅較為嚴重的地區,可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和到位之前,率先建立地方性法規,推動當地對外來種控制和監測工作機制的完善和落實。還需要對有意引入的物種進行嚴格的入侵性評估,減少甚至杜絕潛在入侵種的逃逸,并盡快引入準確的、快速的檢疫技術,來替代相對落后的傳統檢疫方法,加強海關部門對外來種檢疫及有關部門對已引入外來種的監控管理。最后,要對入侵種制定相應的早期防治對策,進行有針對性的人為干預,將入侵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食人鯧咬人事件”所引發的社會效應折射出,公眾一方面對外來種的問題頗為關注,另一方面又缺乏外來種的相關知識。因此,建議以該事件為契機,首先向公眾普及外來種的基本知識,讓公眾認識到外來種散播的潛在威脅;另一方面,規范觀賞性動植物養殖等既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又可能與外來種存在聯系的行業,加強相關從業人員和消費者自覺控制外來種擴散的意識,最終減少外來種擴散并形成入侵的幾率。(黃心一系復旦大學生態學博士生,楊海樂系復旦大學生態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