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指跌到2047點。不僅2132點的所謂“鉆石底”輕易攻破,連2100點也毫不留情的擊穿,再往前看,2000點能否保住,誰也不敢斷言。8月底,中國A股總市值為20.83萬億元,比6月末的21.2萬億元又減少3642億元,令人心悸的是,指標性的數據——20萬億市值近在咫尺,稍不留心,下個月我們或許告別“20”時代! 我們已經數不清監管層發布了多少制度創新、加強監管、維護資本市場投資者利益的所謂利好。遺憾的是,這些創新或是利好,沒有哪個發揮了積極作用,沒有哪個能對跌跌不休的態勢起到一點,哪怕是稍微減速的功效。 中國人好談宏觀,從經濟學家到政府經濟官員,總喜歡拿宏觀經濟形勢說事。股市不好,當然會說整體經濟形勢不樂觀,會說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這些是不是理由?也是,也不是!畢竟,中國經濟還有7%以上的增幅,這在世界各國都是相當高的,不至于對資本市場有那么大的影響?纯唇洕憩F遠不如我們的美國和歐洲,股市走勢大致平穩,股民的利益并未太受損,甚至還會有所盈利。美國道瓊斯指數,8月份稍有起伏,月末又沖過了13100點!歐洲主要股市,跌幅也都有限。我們的股指竟然出現了月度四連跌!顯然,光說宏觀解決不了問題。 中國人好談制度,尤其以制度創新為時髦。在做成“夾生飯”的中國股市,動不動就以制度說事,談不了兩句就要歸結為制度創新——監管層和經濟學家都是如此,政策出臺和救市引導,也以制度創新和制度完善作為最大的亮點。這些說法對不對?這些政策該不該出臺?對,該出臺,但在已經病重體弱的中國股市,治本固然重要,治標也不能忽視,該打強心劑急救的時候,還要它去長跑,豈不是逼人去死?該給它輸血救命時,還要它加強鍛煉,甚至還要獻血,股市焉能起死回生?至少,在治本的同時要想到治標,先活下來比未來長得健壯、長得漂亮要更緊迫。 中國人關心救窮,不體諒救急。甚至,還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古風。中國股市監管層是否有這般不受“嗟來之食”的豪氣?更高決策層是不是還沒有股市現在需要救窮、更需要救急的緊迫感?應該出臺怎樣的政策才能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至少,我們看到的結果不令人滿意。救窮和救急不能截然分開,但也不是完全一致。救急,更多地顯示的是一種“救濟”,是一種應急措施,是讓人盡快度過最困難的階段以求未來,F在,中國股市缺資金,需要適當寬松的銀根,需要機構投資者的支持,需要政策更放開,需要稅收政策的支持。在資金幾乎斷流的情況下,不去救急,中國股市談何復蘇? 中國人好談大勢,不怎么認真研究技術層面和操作層面。而后者,才是股市調控和發展的根本,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程序左右得失。舉例而言,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決定價格,這是一條基本操作原理,在商品市場,不研究供求關系、不調整產能與市場需求關系,必敗無疑;然而在資本市場上,宏觀決策部門卻無視供求,無視市場的熊牛,新股發行不止,明明是一個非完全市場,卻把責任全部推給“市場”;在市場極度缺血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各種形式的新股上市和再融資繼續獅子大開口,市場風聲鶴唳,圈錢公司股價必然大跌。市場經不起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折磨,終于陷入跌跌不休的軌道。 在一個又一個的調控政策、制度創新政策推出后,股市依然不給面子,跌勢不止,監管層一定覺得比竇娥還冤。筆者以為,病去如抽絲,在大病不已的中國股市,不要對未來出現根本性好轉給予太樂觀或太快的預計。對監管層而言,操作層面(不是指企業運營,而是政策對路)的過程和效果遠比大力推出“新政”更重要。救窮勿忘救急,制度創新與“輸血養身”并重,中國股市才有可能擺脫危機;正如面對一個渴極了的游客,給他一臺掘井機實在是遠水不解近渴,不如給他一瓶冰可樂。體力恢復了,勁養足了,再談挖井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