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十年,也是我國經濟快速融入世界經濟的十年。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您認為,在這十年中我國在對外經濟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績?
隆國強:我國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去年底剛好十年,這個時間基本上與十六大到十八大這段時間是重合的。我國緊緊抓住機遇,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繼續推進對外開放,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吸收外資水平不斷提高。
第一,中國經濟實現了更加快速穩定的增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十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十年。加入世貿組織前,1978年—2001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9.6%,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十年,即便遭遇了二戰后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仍達到了10.45%,這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20年相比,這十年中國經濟不僅速度更快了,而且增長更加平穩了,經濟的波動程度大大降低,穩定性大大增強。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2009年,我國經濟增長率仍有9.1%,比本輪增長最快的2007年降低5.1個百分點,而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年度最高速度與最低速度的差距分別是11.1個百分點和10.4個百分點。
第二,這十年也是中國貨物貿易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2001年我國的貿易額約為5100億美元,其中出口2661億美元、進口2436億美元,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0%和18%,占世界總貿易額的4.4%,是世界上第六大出口國。在此后的十年間,中國出口和進口分別以年均18.3%和17.6%的速度增長,遠高于同期世界8.9%和9.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也遠遠快于中國GDP的增長速度。十年來我國GDP增長了3.4倍,貨物出口額比十年前增長了4.9倍,貨物進口額增長了4.7倍,是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20%。如今中國已躍居成為全球GDP第二大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我國不僅是美國、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是日本、韓國、東盟、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也是最不發達國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我國吸引外資的規模和質量在這十年間也得到了全面提升。2001年至2011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468億美元增加到1240億美元,連續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機沖擊最為嚴重的2009年,外商投資仍然超過900億美元。同時,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也進入良性發展軌道,2001年至2011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從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600.7億美元,中國對外投資正在為很多國家的經濟復蘇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這十年的變化除了貿易、投資數量金額的增長,更重要的還是結構的變化。近年來,我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明顯上升,以前我們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勞動密集產業的競爭力依然比較強,但新技術密集產業已經開始形成核心競爭力,比如造船、發電設備、建筑設備等行業出口增長非?,整體上遠遠超過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勢頭,標志著我國整個出口結構的升級。
《經濟參考報》:我們通常把消費、投資、出口稱作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可以看出出口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們也看到,近兩年來,隨著入世紅利的逐漸消退,外貿出口的壓力越來越大。那么,今后我們會面對哪些主要挑戰?
隆國強:展望未來,對中國而言,挑戰前所未有,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產業升級的內外壓力迅速增加。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大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活動。當前,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正在走上出口導向的道路,試圖從勞動密集環節介入全球生產價值鏈,隨著中國勞工成本、土地成本、融資成本、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和人民幣匯率升值,傳統產業、傳統產品正面臨其他發展中國家日益嚴峻的挑戰。向更高附加價值增值活動升級,是我國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唯一出路。但是,價值鏈升級不僅受制于我國企業的技術與研發能力、管理水平、人力資源和體制機制,而且面臨發達經濟體更加激烈的競爭。形象地說,未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前有獅虎,后有群狼”的境地。
第二,外需增長放緩,外部經貿環境嚴峻。
首先,發達經濟體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全球競爭加劇,我國面臨的外部需求與我國加入世貿后全球經濟繁榮時期將明顯不同。其次,未來多邊貿易投資自由化處于不進則退的境地,我國在區域貿易自由化方面面臨再次被邊緣化的風險。再次,雙邊貿易失衡嚴重,貿易摩擦更加嚴峻。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持續增加,我國已經多年成為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盡管我國整體貿易平衡狀態快速改善,但是,由于我國外貿逆差多集中于兩類經濟體,即加工貿易投入品出口地和資源能源出口地,我國與大多數經濟體的雙邊貿易不平衡狀況嚴重,與美歐貿易順差總額巨大,與大量發展中國家失衡程度更高。未來隨著我國出口結構向高附加價值活動升級,與發達國家的分工關系將逐漸從當前的垂直分工轉為水平分工,從總體互補轉為正面競爭。從當年日美貿易摩擦的歷史看,美國為了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一貫不擇手段地遏制處于第二位的追趕者。加之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經濟徘徊不前、失業居高不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未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貿易摩擦將更為激烈。最后,投資領域可能成為產生摩擦的新領域。
《經濟參考報》:您認為,今后中國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調整,以促進對外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隆國強:要推進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和平崛起的戰略目標,迫切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改革。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中國未來發展日益重要。中國的對外開放將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理念,為中國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一,中國要在多邊與區域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建立一個更加自由、透明、穩定的貿易投資多邊機制;第二,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第三,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溝通,理性處理貿易摩擦;第四,主動承擔與己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第五,采取援助、投資、合作等多種手段改善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第六,努力改善國際形象。
未來開放戰略中,要著力提升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第一,中國進一步推進貿易投資的自由化,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大力吸收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外商直接投資;第二,大力推進服務領域的開放,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增強服務業的競爭力;第三,大力發展服務外包,中國具有發展服務外包的優勢,學習印度、愛爾蘭等國的成功經驗,采取得力措施發展服務外包。
中國已經將推進自主創新確定為國家戰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要堅持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利用全球資源促進自主創新。
中國未來的開放戰略中,不僅要繼續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也將成為重要內容。國家將不斷完善對外投資的政策、法規,實現對外投資的便利化;通過與投資目標國達成雙邊投資保護協議,保障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的海外利益;完善對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信息、咨詢等服務,降低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推動建立海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構建安全高效的平臺。
中國的對外開放地區分布很不均衡,中國的沿海地區集中了90%的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額,加劇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擴大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將是未來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內容。內陸地區開放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著力吸引市場尋求制造業投資、發展服務外包。
中國將更加重視建立穩定安全的海外資源能源供給保障。第一,中國將盡力與資源能源富集國建立良好的經濟政治關系,把資源出口國作為建立自貿區的優先重點;第二,支持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開發海外資源;第三,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與出口國建立長期供貨機制;第四,充分發揮現有國際機制的作用,加強與進口國以及相應的國際組織的協調;第五,鼓勵應用節能環保的先進技術,加強管理,大力提倡節約能源資源,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