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點破了,對此應該說什么呢?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那樣的大白話,似乎有一點點對應。2000點時代的中國經濟撲朔迷離,出口乏力,投資不振。最能反映經濟活力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也和股市一樣低迷,今年8月只有49.2%,創下了9個月以來的新低。 但股市取決于宏觀經濟,卻未必和宏觀經濟的趨勢保持一致,或者就是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中國的A股尤其如此。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尤其是前五年。但那時中國A股有一輪長達5年的熊市。那時熬了5年,終于跌破市場心理的極限1000點;但同時也在市場的艱難之中,立起來一項重大的改革:股權分置改革。改革破冰的艱難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牛市,牛市的行情一直延續到2007年,兩年A股漲了6倍。 2009年以來,因應經濟危機,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幅巨大。但中國股市顯然和這個巨額的投資拉動不相干,除了2009年中國A股有過一輪從2008年底開始的不到9個月的升幅之外,中國A股乏善可陳,一直熊到現在跌破2000點,變成只有2009年的最高點3478點的60%,歷史高點6124點更是遙不可及。 這樣的現實中,怎么看中國A股?它是那么地和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無關,也和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無關——投資拉動的結果里沒有股市的上漲,一切投資政策的因素,如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都不能照亮股市。我們還能說什么呢?我們只能說中國股市本身有了很大的問題,它造成中國股市不按任何股市可能的邏輯下跌。 這個問題有的方面是很明顯的,是眾所周知的。比如涉及股市的制度方面的,像IPO發行就是典型一例。它的惡劣,就如股權分置改革之前的股權分離那樣清楚,是中國股市丑陋不堪的重大缺陷。不改,中國股市沒有希望。 其他還有諸多結構性的問題。比如交易方式上的,信息披露上的;有的結構問題甚至還在極為搖擺之中退步,最為典型的是機構投資人資格的審批——除了外資,就得國資,民資想成立基金,難上加難。至今為止公募基金沒有民營企業為實際控制人的。而發展迅速的私募證券信托產品,卻為了開一個機構交易賬戶幾經折磨,一會批,一會不批,一會說屬于這個部門管,一會說應該那個部門管。市場如此低迷,鼓勵人投資股票還來不及呢,為什么要設立這樣無聊、無理和愚蠢的制度準入門檻,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2000點破了,當然就市場波動趨勢分析,這不過反應為一條波動曲線上的一個點。它可能什么都不是,既不表示不會再跌,也不能從中看出馬上就要漲了。但就其歷史波動數據的比較而言,這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A股在歷史的低位,在這個位置A股還會有多長時間,是難以有人預測的。甚至我們在2000點破了之后,就改變IPO發行制度,降低投資的門檻是否就會迎來一輪大牛市,如同股權分置改革之后那樣,我們也難以知道。 但2000點破了,盡管客觀上我們把它看成是市場的自然屬性的表現,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市場規律,但這個結果肯定包含著市場心理重創,包含著絕大多數投資人對A股的不良預期。而這個不良預期和中國經濟形勢、經濟政策那么無關,我們恐怕是要在2000點之破中,立一點什么來改變人心,改變人們對A股的實際看法了。 但2000點破了,我們都應該立什么?這恐怕不太好全面回答。與其爭論A股應該如何做,不如真做點什么,這可能相對容易不少——比如從改革IPO發行制度開始,比如允許民企發行公募基金,再如立刻開始放寬私募基金的管制。這三點不需要管理層做什么制度創新、金融創新,就可以立即實現的。因為這是市場早已有之的東西,是拿來就能實施,實施后就會有一定效果的東西,而且是股市參與者都明白的、成熟到了已經完全格式化的東西。若這點勇氣和實干都沒有,什么養老金入市,什么強制分紅,就都是假的了,因為這兩項事務前者涉及國民財富分配,以及后者涉及股市交易對手之間的談判,市場長期運行的利好,卻對當下市場遠水救不了近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