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女孩還處在撒嬌的年齡,可是武漢中學生胡林家欣卻替患病的母親撐起了半邊天。一年來,每到節假日和寒暑假,她都會拿起掃帚替做環衛工人的媽媽掃馬路,少則兩三個小時,多則四五個小時。此事在網上傳播后,很多人感慨:“小姑娘太懂事了! 山東一3歲小女孩“堅強妞”照顧高位截肢的父親,河南一9歲男孩靠乞討供養父親——這些令人感動而心酸的鮮活故事屢現報端。眼下,武漢14歲女孩替患病母親掃大街,與以上件事如出一轍。小孩子的懂事,加之與他們年齡完全不相稱的責任擔當,很容易觸動人們的內心。但筆者認為,任何一個理性公民,對“小大人”們的關注,并不該停留在同情層面;感動之后更當正視和反思兒童少年權利的缺失、社會保障的缺位、救助機制的虛置…… 具體到小家欣身上,其家庭月收入才3000元左右,且外有欠債。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尤其是政府職能部門又豈能對小家欣替母親掃大街坐視不管呢?我們甚至可以質問:若小家欣不是那么懂事,未替母親掃大街,而是安心學習,過這個年齡階段應過的正常日子,其家庭又該何去何從? 也許有人說,小家欣掃大街是她自愿的,是她堅強的體現。這話固然沒錯,但小家欣的堅強,應該是在社會關懷下的自強不息,而非生活所迫下的無奈堅強。事實上,幫助弱勢群體渡過難關,保障“底線公平”,是政府的應盡義務——底層民眾屬于社會救濟的對象,政府有責任保障其生存權和發展權不因貧困、疾病而被吞噬。毫不夸張地說,如果一個人因貧弱、患病陷入困境,甚至要靠年僅14歲女兒替代做環衛工才能維持這份工作以及基本的生活,政府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就已經失職了。也正因如此,在一個崇尚公平平等正義的社會里,14歲女孩替母親掃大街的故事,并非一個關于孝順、懂事的道德佳話,它應該讓我們感到自責與悲哀。 面對“14歲女孩替母親掃大街”事件,當地職能部門應盡早接過小女孩手中的掃帚,在切實解決這個困難家庭的基本生存問題的同時,爭取讓這個懂事的女孩回歸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