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所在單位實行帶薪休假的受訪者不足半數(40.6%),50.4%的人表示所在單位不實行帶薪休假。具體單位性質上,74.3%的人認為私企帶薪休假實行情況最差,其次為個體工商戶(60.1%)。我國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情況卻呈現明顯的“旱澇不均”。(11月22日《人民日報》) 事實上,《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一經公布,就有人指出落實的難點關鍵在企業。不必否認,逐利是一切企業的外部特征,員工帶薪休假,對企業來說必然意味著經濟效益的降低。所以從主觀層面來講,也許沒有哪個企業真正希望員工帶薪休假。但是追求效益,并不代表無視其他,特別是在年休假要求上升成為法規性文件之后,執行年休假制度就不光是對員工的人文關懷,而更是守法的體現。 說到底,年休假制度執行的好壞,其實又并不是該制度本身范疇的問題,而更是職工權利強弱的體現。為什么外企和國企執行情況較好?就是因為他們的法律意識較強,尊重職工的權利保障。而在年休假執行狀況較差的私企和個體行業,休假可能意味著被克扣薪水,意味著可能丟掉飯碗,也可能意味著不但拿不到工資,還要倒貼費用——比如出租司機的“份子錢”。而事實上,這些“損失”本來就是不合理的,為何長期存在,還是因為這些企業的員工權利保障薄弱,根本不具備和企業平等對話的能力。 帶薪休假“旱澇不均”背后是權利不均,所以要維護職工的帶薪休假權利,一方面要從保障年休假條例的落實本身著手,按規定履行人事勞動部門的監管職責,促進年休假制度得到更廣泛的落實;更重要的,還要在保障職工權利的宏觀層面,積極打造職工和企業平等協商的平臺,努力維護職工包括休假、工資等在內的各項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