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和發展趨勢之一,主要指生產要素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使各國經濟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大大加深的過程和趨勢。 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經濟活動擴大空間。經濟全球化是由經濟國際化演變而來。19世紀工業革命完成以后,隨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系得到鞏固和發展,生產經營能力無限擴大,并沖破國界開拓世界市場,生產經營者“奔走于全球各地”。歷史上每次科技革命在推動生產力大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18世紀后半期到19世紀中葉,以蒸汽機革命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在使生產力成百倍地提高的同時,也使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國家參與到資本主義市場中,商品貿易在世界范圍進一步擴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力、化學、鋼鐵等工業革命為動力,以資本輸出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加速了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壟斷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根本特征,即是為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條件。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因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互聯網的出現,勞務、信息、金融、貨幣、技術等世界市場空前發展,使世界體系發生了深刻變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迅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速度加快。首先,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為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提供了空前方便的條件,導致運輸和通訊成本大幅度下降,從而推動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金融迅速發展。第二,以建立多邊貿易體系為宗旨的世貿組織成員的增多,客觀上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第三,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在新世紀初掀起兼并重組風潮,導致其規模不斷擴大。加之跨國公司的研發合作不斷發展,使跨國聯盟成為跨國公司發展的新趨勢,全球性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第四,信息技術的大發展大大加快了資本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的普及,互聯網的興起,使整個地球日益成為一個“地球村”,不僅傳統經濟活動走向全球化,而且生產、服務和技術創新也明顯地全球化。第五,金融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使投資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移動成為可能。目前,全球金融工具多達100多種,金融資本流量大,流速快,游資多,國際外匯交易額大約日均為1.5萬億美元左右。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制造業技術損耗風險越來越大,一些發達國家為給發展新經濟騰出空間,紛紛將傳統產業向國外轉移,這就為發展中國家充分利用國際信息資源和先進科學技術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提供便利條件,進而縮短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科技差距,實現跨越式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鐕緸榱嗽谌找婕ち业膰H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將其生產布局日益細化。與以往在各個國家進行產業間分工不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跨國公司可以將一個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它將制造活動盡可能地以委托加工方式外包給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的重要組裝與出口基地。 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便利。過去由于貿易保護程度較高,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垂直分工關系,發展中國家只能從事紡織、輕工等低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為了應付不斷強化的國際競爭壓力,除了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能力外,還大規模采取外部采購的辦法,來維持其在核心生產環節的競爭力。發展中國家通過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可以從跨國公司引進技術、管理,在更多的產業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更深地參與國際分工,并在參與中使自身得到發展壯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既給各國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風險。一是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一方面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另一方面也表現為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兩極分化,尤其是造成那些處于幾乎被遺忘角落的發展中國家的更加貧窮落后。盡管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的成員,理應擁有分享全球財富和經濟增長的權利,但事實上,現在的金融體及其自由化僅使那些已經享有特權并且主宰世界經濟的國家受益,而發展中國家往往付出沉重代價,特別是它們當中最窮的國家。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嚴酷現實。二是經濟全球化也給發展中國家經濟帶來沖擊。一方面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防范金融風險和穩定金融秩序的任務加重;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污染環境的企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致使后者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的同時,自然環境受到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資源損失嚴重。
經濟全球化作為“雙刃劍”在國際社會引發一系列“反全球化”的聲浪。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全球化實現了資本的利潤最大化,但是利潤分配不公。勞工組織指出,全球化導致世界范圍內的貧富懸殊。西方左派政黨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左派人士批判經濟全球化是“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殖民主義”。借經濟全球化輸出西方政治理念和文化價值觀的做法受到批評。環保組織認為,全球化把西方國家的先發展經濟、后治理污染的老路帶到了發展中國家,掠奪全球資源,破壞全球生態。以上各種力量形成合力,掀起“反全球化”運動。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信息社會化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多極化的發展,也帶動了文化多樣化在全球的發展;信息社會化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起到了加速作用!八幕敝g可以說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各國都將別無選擇地置身這一世界性的浪潮之中。任何國家要取得本國經濟的更大發展,除了依靠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外,還要善于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我們要順勢而上,趨利避害,發展自己,以更積極的姿態,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經濟往來,把觸角更多地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于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