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就是平等對待市場主體
2012-12-13   作者:王福重(北京經濟學者)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追求真實的沒有水分的增長,就是沒有產能過剩的增長。這就需要改變投資結構,由政府和國企為主轉向以民間投資為主。所以,不存在消費拉動經濟的問題,只存在放開投資的問題,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是結構問題,是沒有根據市場經濟的平等原則對待所有市場主體。
  2012年,對中國經濟是個特別的年份,帶有標志性的意義。有人說,這是中國經濟最復雜的一年,也有人說,這是最困難的一年。為什么一直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突然之間變得這么復雜這么困難?如何才能不復雜,不困難?
  1979年以來,除了個別短暫時期,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一直名列前茅。這種快速增長,得益于開放?傮w來說,中國經濟是以開放促進內部改革,而回望過去的30多年,中國的外部環境總體一直穩定,美國、歐洲等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經濟表現良好,尤其是美國,發生了若干次重大技術創新甚至可以說是技術革命,如互聯網、信息技術等。這些技術創新和革命,促使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大大加深,產業格局重新劃分。美國大踏步放棄制造業,轉而發展高技術和金融等高端服務業。恰在此時,中國把握住了這個重大機遇,擴大開放,承接了美、歐等發達國家放棄的制造業,成為世界新的制造業中心。
  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除了制造業的崛起,還有產業鏈的形成。技術的擴散和就業的持續增加。如果沒有開放,沒有出口的拉動,廣東不可能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珠三角、長三角不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民營經濟也不會星火燎原,占全國GDP的二分之一以上。出口的持續擴大,造就了中國民營經濟的質變,從而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沒有開放,就沒有今日中國經濟的強大。
  因此,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繁榮,正趕上了世界經濟的好時光,這是很幸運的。但是,依賴外部的增長,畢竟有很大風險,對于大國尤其如此。2008年之后,國際金融危機一來,歐、美經濟都出了大麻煩,中國經濟增速也隨之逐年下滑,從14%的最高峰,下降到2012年的7.5%左右。
  為應對外部環境的劇變,我們采用了凱恩斯主義的刺激計劃,從4萬億、產業振興計劃到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這些政策都有效,而且保證了中國經濟不至于硬著陸。只是,一切刺激需求的政策,都只能是短期的,而經濟的長期安瀾,必須依賴自身肌體的健康。
  調整結構,增加內需,已是共識。但是,增加什么樣的內需,如何增加內需,迄今卻仍未取得共識。4萬億投資和各種產業振興計劃,都是增加內需的作為,效果昭彰。但是,經濟增長是以產出衡量,不是以銷售衡量的。所以,產能過剩與經濟增長是同時發生,甚至互相促進的。因為政府和國企主導的投資,并非以盈利為根本目的。所以,在鋼鐵產能已過剩三分之二,還在大干快上鋼鐵基地,因為一個基地就可以為一個地方貢獻幾百億甚至更多的GDP。我們還看到高鐵的大躍進,以及其中的權錢交易。高鐵固然有好的一面,比如速度快,但動輒幾千億的高鐵項目,機會成本有多大?由此產生的收益是否太少?浪費又有多大?將來的債務和虧損怎么彌補?這個在決定投資時,恐怕是考慮不夠的。
  產業振興計劃,出臺了十幾個。但是,哪些產業是新興產業,哪些是該淘汰的產業,哪些有前途哪些沒前途,都是十分復雜的問題,幾乎不能預測,必須交給市場,交給真正的企業家去決策并承擔風險,不能由政府有關部門開會決定。光伏產業就是個典型例子。有關部門認為,光伏是高科技,是環保的,應該獲得支持,于是各地一哄而上,產品過剩如山,價格急挫,出口也出不去了。這就是前文所說的大國之難。一個小國,即使家家生產光伏,也不至于產能過剩。而在中國,各地方政府追逐GDP沖動的結果,就避免不了多輸的局面了。何況,沒有核心技術的光伏產業,并非高技術,更非環保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追求真實的沒有水分的增長。真實沒水分的增長,就是沒有產能過剩的增長。這就需要改變投資的結構,由政府和國企為主轉而以民間投資為主。
  當外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國企投資的弊端往往被遮蔽了,當外部環境變糟,處于下游的民企度日艱難之時,這種艱難慢慢會傳遞到上游,所以,今年國企的日子也難過起來了。國企和民企對于資源,尤其是金融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爭奪,就公開化了。傳統的做法,總是向前者傾斜。一系列對民營經濟的照顧政策,往往因為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而形同虛設,如新非公經濟36條。不能不說,所謂經濟情況復雜和困難就是這樣來的。
  現在要求以消費為主拉動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有道理的。消費需求跟投資需求的區別在于,消費需求具有終極需求的性質,是更實在的有效需求。但是,消費拉動經濟這個說法,是不準確、不科學的。因為,經濟增長是生產概念,不是消費概念。沒有投資,就不可能有經濟增長,而且投資中的很大部分,會成為人們的收入,會變成消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不可把投資和消費對立起來,人為減少投資,只會把經濟拉下來。另一方面,消費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收入來自市場,如果市場是正常的,則消費總量就是確定的,不是說增加就能增加的。經濟學理論也證明,消費在經濟中的總量和貢獻基本穩定,不存在消費不足的問題。與其說消費不足,不如說,是收入太少,或者顧慮太多,比如社會保障體系的殘缺,會讓人們減少即期消費。
  也就是說,不存在消費拉動經濟的問題,只存在放開投資的問題,消費是個人自主行為,根本拉動不了。消費在GDP中比重的增加,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既要增加消費又不會影響經濟增長,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放開民間投資,讓民企自由進入投資領域,這既可增加居民收入,也能擴大投資,并且提高投資效益,減少產能過剩。
  概而言之,中國經濟真正的問題,就是結構問題,實質是沒有根據市場經濟的平等原則對待所有市場主體。所以,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是平等。這樣,即使外部環境變差變糟,中國經濟也能保持有質量的、真實的增長。
  這是2012年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人社部信長星: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2012-12-10
· 抓改革調結構將成重點 2012-12-06
· 中國經濟求量更求質 抓改革調結構將成重點 2012-12-06
· [“從數據看趨勢”系列時評之六]需重新定位調結構“任務清單”
2012-10-26
· 需重新定位調結構“任務清單” 2012-10-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