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8.68噸苯胺泄漏到海河水系的濁漳河,威脅到下游河北邯鄲、河南安陽飲用水水源。公開資料顯示,山西早在2008年就投資8.5億多元建立全國第一個“監控合一”的省級污染源自動監控中心并投入使用。山西省環保廳拒絕回應為何這套系統未能防范并及時發現事故。(1月8日人民網) 若要理清細節、劃分責任,只需開誠布公、真誠面對即可。須知,若有心于此,出具調查報告、以行動向公眾致歉,并不是什么技術難題。但時至今日,安全問題反倒有事態擴大傾向:先是置之不理,后是遲報。如今,在輿論更多疑問之下,當被問及更多細節時,有關方面并沒有吸取經驗教訓,而是文過飾非,罔顧左右而言他、甚至直白的拒絕回應。 新聞里說得很清楚:8.68噸有毒化工中間體苯胺,要泄漏到飲用水水源,至少需要突破分流閥、每2小時一次的例行排查、在線實時監控系統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這4道軟硬件“閥門”。如果說,官方道歉回應遲報質疑,是針對分流閥、例行排查,那目前自然已演到“第二季”:即,斥資甚多的在線監控為何失效,為什么沒有及時的應急預案? 僅僅是一句“對危害估計不足”,是無法直面疑問的。公眾所需,是對技術問題的直面回應,是事后處理的透明公開。比如,單純以在線監控和應急預案來看,當地政府有著不可推卸之責:比如,早在2008年,山西就投資8.5億多元建立全國第一個“監控合一”的省級污染源自動監控中心,而這一次,事發的“天脊化工”正在監控范圍內,那為何環保廳在事故第五天才知曉情況? 一項耗資8億多的監控系統,其重量不言而喻。拋開耗資問題,這項工程當初轟轟烈烈、號稱“全國第一”,為何在事故來臨時失效,理所當然會被質疑。顯然,當地回應含糊不清,只會讓疑問更甚:遲報或拒絕回應,早已被證明是愚蠢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