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痹诮洕鷱吞K乏力、海外紛紛降息刺激之際,李克強總理的講話,點明了當前的經濟運行態勢,明確了調控的著力方向。 必須意識到,當前我國面臨的產能過剩、債務問題,與傳統調控思路有莫大關系。過去,在經濟潛力未充分挖掘情況下,以政府主導投資刺激社會供需的模式總體利大于弊,保持了社會經濟的穩定。但近年隨著人口、全球化等紅利效應遞減,外需長期不振,擴張性刺激政策反而加劇了產能過剩,加重了債務負擔,增大了貨幣存量。當前,依靠政府主導和政策拉動來刺激增長,不僅難以為繼,甚至還會產生新的矛盾和風險。 去產能、穩杠桿、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未來中國經濟三大主題,而它們都離不開政府和市場的有機互動。哪些事可為,哪些不可為,要各方統一思想達成共識。 首先須擺脫刺激依賴癥,抑制各級政府的投資沖動。毋庸置疑,經濟調整是痛苦的。在市場再平衡過程中,人為拖延和阻礙無助于解決問題,只會累積并加劇矛盾,并讓更多社會資源被重復消耗在低效率領域。而市場機制是能夠調整一般性經濟波動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本身對經濟運行的自動調節作用。當前,關鍵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其次,市場自我調整,并不意味著政府不作為。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不少“小而不倒”的劣質企業長期存在,歸根到底是地方利益作祟。各級政府切不可以市場機制調節為借口,撒手不管。 第三,加快結構轉型。過去幾次調控,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產能擴張和房地產開發方面投入巨大,但這個模式并不適用于未來。我們需要經濟轉型,需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追求有質量的可持續增長。 可以預期,在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原則下,發揮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作用,行業產能過剩的劣質企業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戰略性新興產業則可高速成長。對于中國股市來說,或許又將是一場盛宴,正如上世紀80、90年代的美國股市那樣一路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