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還可以保持年均8%的高速增長20年,林毅夫教授的這一觀點近一兩年經常引起爭論。林毅夫分析,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中國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相當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臺灣地區和1977年的韓國與美國的差距,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在之后20年分別保持了平均每年9.2%、8.6%、8.3%和7.6%的增長。 支持林毅夫觀點的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的內在動力依然存在,“新四化”作為增長引擎仍有巨大潛力,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進程中也有許多新機遇。 質疑也很多。相當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經下了一個臺階,硬要維護高增長,只能強化對投資拉動的依賴,而過高的投資率不可持續。 還有學者認為,潛在增長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人口因素。今天中國20到59歲的人口相對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是5:1,而到2030年會下降到2:1,即未來十六七年,中國將由每五個勞動年齡人口支持一個退休年齡人口,降至每兩個勞動年齡人口支持一個退休人員。的確,臺灣地區、日本的人均收入在達到美國人均收入1/4后依然維持了30年的高增長,但在1960到1970年代,臺灣地區和日本的人口結構還相對年輕,而中國大陸今天的人口情況和它們那時的情況完全不同。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轉到工業,其產出的價值差距很大,但未來勞動力從工業轉向服務業,產出的價值差距就沒那么大了。 但筆者發現,無論是林教授,還是支持或質疑他的學者,在有一點上是共同的,就是中國必須深化改革。沒有經濟社會生活的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社會矛盾得不到緩解,企業活力得不到釋放。例如,人口老化過程中的保障問題,其實是公共支出問題,這必將帶動公共財政、支出透明度和公平感的改革。 林毅夫也提出,中國的收入分配和貪污腐敗問題,從根本上講都是改革沒有到位的問題。比如說腐敗,壟斷形成了租金,滋生了貪污腐敗,將租金去除腐敗就會減少。只有深化改革,把雙軌制的改革過渡到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內,才能不僅使經濟按照比較優勢的規律發展,而且收入分配體系也會不斷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