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要有強烈危機感
2013-07-02   作者:鐘偉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分享到:
【字號
  盡管201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盡管人們普遍意識到過去那種年均10%的高速增長不可持續,但至今人們情緒仍較樂觀,似乎未來維持7.5%的增長以及收入倍增都能輕松實現。而我傾向于認為,對中國經濟應有更強烈的危機感,從中長期看,7.5%的增長目標恐不現實,到2020年居民實際收入倍增計劃也希望渺茫。中國經濟轉型仍有相當大的斡旋時空,但若無實質改革,則延誤為一場危機式深度調整的可能性也現實存在。
  以下讓我們來考察中國經濟的幾大要素:
  第一, 增長質量。
  過去5年中國宏觀政策乏善可陳,增長質量形勢嚴峻。盡管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有改善,資本形成也尚可,但全要素生產率幾無提高,顯示了增長的強烈粗放性。中國人口占全球18%,產出和貿易占全球10%,但所消耗的石油、煤炭、鋼鐵、農藥、化肥的全球占比遠高于此。
  如何改善增長質量?這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經濟問題的范疇。目前中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和部委辦局的績效考核,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核心。在這樣的政績觀下,才會有地方政府的相互競爭,財政約束軟化、投資沖動和數據追求等現象。地方政府公司化、債務子孫化、執政當下化是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根源,改變政績觀何其難!
  第二, 財政困境。
  中國歷史上較大規模的經濟改革,幾乎都和財政困難有關。甚至改革開放也不例外。中國上一次財稅改革需追溯到1994年,構建了粗略但不完整的財政聯邦制框架。此后地方財政陷入困境,由于政績沖擊和地方競爭,地方財政在1994~2002年間拖累銀行,在2003~2010年間依賴土地財政,此后至今則青睞于平臺融資。自營改增之后,地方政府已喪失所有主體稅種,這在大國治理中極其罕見。
  目前的地方債務,銀行貸款約9.3萬億元,影子銀行系統融資可能在6萬億~9萬億元間,債務余額大約15萬億~18萬億元。2012年底,地方稅費收入6.1萬億元,其中稅和土地出讓收益各半,不難看出地方政府已喪失償債能力,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基層政府,財政困難越嚴重。中央向地方的轉移支付規模并不小,2012年約有4萬億元,但其中1/3是相對透明的,2/3是欠缺透明度的專項轉移。地方政府的國有資產比較充裕,但低流動性低收益的資產,能否有效抵御高成本負債,值得懷疑。如果中央和地方、官和僚之間的激勵約束不順暢,新一輪改革就難以啟航。
  如何緩解目前的財政困境?
  一是重啟分稅制改革,在大致明確事權的基礎上分配財權。事權既有收也有放,例如軍隊和外交事權應上收?煽紤]囯地稅機構合并、稅費征繳后再分賬入庫。二是轉移支付應一般化和透明化,大幅削減專項轉移。三是將增值稅合并為單一稅率,并部分轉為價外稅。四是國債余額管理,改善國庫現金管理模式。五是加速針對電子商務的電子稅票系統建設,擇機推出遺產稅。六是將國債市場的對外開放,置于比股市和衍生品等更優先的位置。
  在財政體制改革方面,有三點值得斟酌:一是關于市政債的發行,我持較為悲觀的否定態度,如果沒有類似地方政府破產這樣的硬性約束,放開市政債將導致地方債務再擴張。那還不如中央財政代發成本更低和對地方的制約更為可信。二是資源稅改革問題。提高資源稅和環境稅的稅率并無疑問,但是否應提高對地方的資源稅返還則應謹慎。中國是大國,各省資源豐富程度差異大,資源開發有早有晚,機制化的財政轉移支付,比高額資源稅返還更重要。三是目前企業稅負已無法再加重,住戶部門對財稅的貢獻度不足15%,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向消費型、內需型轉變,如何對住戶部門實施有效的稅收征管將成為重中之重。
  第三,囯進民退。
  相當多的研究顯示,過去10年,國有企業一直在加杠桿,而民營企業在逐步去杠桿。粗略估計,目前央企國有資產約47萬億元,2012年實現利潤1.2萬億元,稅收1.9萬億元。此外,地方國企的規模和央企大體相當,一些富裕省的地方國有資產超過2萬億元;蛘哒f,目前國有企業總資產近百萬億元,負債率估計在80%~83%之間,已超過了國企三年脫困期間的杠桿水平。國有金融資產的規模與此相當,杠桿率更高。依賴行業競爭優勢,依賴資金等要素獲取優勢,國進民退不斷上演,產能呈整體過剩,過剩行業不僅僅涉及鋼鐵、煤炭、水泥、化工、有色等傳統領域,也涉及到光伏、裝備制造業、造船等新興領域。這不同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家電、紡織、印染等產能的結構性過剩,目前的問題更為嚴峻。結構轉型很大程度上就是國有企業去產能、釋放其占用的要素資源、培育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增長點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末期,艱難的國企脫困和職工下崗潮曾引發普遍的討論,如今持續10年的囯進民退波瀾不驚,折射出20年來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反思并不深入。
  如何應對國進民退的挑戰?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新理念。政府自設企業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會帶來更多問題,但便利是當下的,問題則是長遠的。自上而下直接任命的官僚體制,決定了同樣垂直的國資體系,兩者之間的界限十分模糊。也許改革需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財政資金安排,逐步壓縮和公共產品無關的生產型項目投資,加速公共財政轉型;二是落實政府的出資人角色,將出售國有資產的收入以及國企的紅利,逐步撥入社保體系,彌補歷史欠賬并緩解現有缺口的擴大;三是逐步切斷官員和國企負責人之間的雙向流動機制;四是明確限定國企的戰略布局行業和范圍,加速收縮和退出。
  當下則可暫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壓縮央企的參控股層級,壓縮乃至杜絕相互持股;二是壓縮地方國企獲得資金等要素的渠道。沒有國企的合理定位和精簡布局,對私營企業而言,加強行業壟斷和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就可能是句空話。
  第四,房產泡沫。
  目前中國尚處于中等收入階段,城市化率略高于50%,人口總量仍略有增長,似乎不具備樓市泡沫的總體條件。但如果謹慎觀察,貨幣化、城市化和人口遷徙的最高潮已經過去。
  就貨幣化而言,在過去10年,M2余額增長約5倍,未來增長將逐步放緩。從2010年開始,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已進入個位數增長。假定未來商品房施工和銷售面積年均增長6%。那么到2020年,需完成商品住宅的銷售逾1億套,2020年當年房屋施工面積可能超過80億平方米。如果考慮到保障房和非住宅建設,問題就更為嚴重。中國房地產行業已進入供求大致平衡的階段。
  房產泡沫將全方位沖擊中國經濟,尤其是對地方財政的沖擊,很難想象地方政府失去接近3萬億元的土地出讓金之后,收支如何再平衡。例如,目前銀行系統涉及房地產的貸款余額約為13萬億元,通過信托等房地產相關融資余額可能為4萬億~5萬億元,很難想象房產泡沫對金融穩定能不產生沖擊。
  那么,我們如何應對房產可能的泡沫化風險呢?
  一是應當意識到,盡管中國的城市化和人口遷徙仍在推進中,但房地產已進入平臺期,不能將京滬深廣核心區的房價上漲,視同全國普漲的信號。同時也應看到,一線城市核心區房價和房租的上漲,是供求矛盾使然,并無行政良方可治。
  二是集約用地。目前,中國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的比例失衡,工業用地用量過大,開發園區過多過濫的勢頭有所回潮。目前中國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比例為1.5∶1,其中工業用土約為5萬~6萬平方公里,用地占比為26%,遠超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水平。
  三是保障房建設層次過多,過于復雜,宜簡化為可售和公租兩類,減可售、增公租。
  四是一些城市的建筑綜合體已有明顯的過剩跡象,應予警惕。
  五是對開征房產稅要慎重。至少在我看來,加強個稅和開征遺產稅,較之房產稅更為現實和平穩。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中國經濟50人論壇特邀專家、中國社科院拉美所所長鄭秉文:統賬結合的社保制度應該改了 2013-07-02
· 從流動性遷徙軌跡看中國經濟轉型 2013-07-01
· 下半年中國經濟難言根本好轉 2013-06-28
· 巴曙松: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重點轉向結構調整 2013-06-27
· 推進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次大博弈 2013-06-2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