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天(7月15日)發布的主要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然而,人們不必對其背后動因擔憂疑慮,更無須對其未來前景悲觀泄氣。通過審慎觀察分析不難發現,在性質上,中國經濟再度放緩并非“硬著陸”,更非“失速下滑面臨崩潰”,它實際上是主動調控、重塑中國經濟的必要代價。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近兩位數高速增長,中國的勞動力、土地、市場等資源稟賦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潛在生產率隨之出現明顯下降,潛在經濟增長率不可避免地相應下滑——長期依靠要素投入、依賴投資出口推動增長的模式事實上已經終結。
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執政以來不斷強調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而這正是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積蓄更長時間發展潛力與能量的戰略需要。因此,當前的中國經濟必然要進入轉型升級的歷史新階段——“發展換擋期”,增長速度需要轉換至7%至8%的區間,這也是2010年至2020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雖然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正在放緩,但它滑穿下限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增長動力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今后,中國經濟仍具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潛力和條件:仍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仍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比較明顯;企業改革創新、自主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與單純關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相比,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應該更值得審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