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以投資驅動為引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解決了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中國亦由此被定位為“世界工廠”。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民工荒困擾大量民營企業。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卻成批找不到工作。民工荒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說明,中國的就業市場出現了結構性分化和結構性危機。 現有的很多行業和崗位仍舊屬于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這些產業大多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要求并不是很高,此前能夠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但是,人口紅利消失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后,問題就來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仍舊停留于傳統的投資驅動型模式,結構轉型多年來停留于口號層面。一旦宏觀經濟下行,很多過剩產能行業需求萎縮,對勞動力的需求降低。此外,盡管加工制造業勞動力需求仍然很大,但新一代的農民工除了滿足溫飽之外,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及追求成長空間,使得傳統的制造業勞動力缺口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問題卻日趨嚴重。有調查統計顯示,從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同比2012屆下降11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為35%,低于2012屆同期12個百分點。中國大學受教育程度的青年勞動者的失業率已高達16.4%,同官方就業率形成巨大反差。目前,中國高校畢業生保持在年均700萬左右,約占每年新進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的一半,且這一比例還將不斷提高。 這固然與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關,我們的教育體制長期以來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脫節;或許也與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有關。但更深層次原因,還要歸咎于轉型期經濟結構不合理。由消費驅動的新產業、新經濟由于結構轉型步履維艱,并未形成氣候,對勞動力的吸納極為有限,而大學畢業生的素質不適應很多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以至于不少單位一方面缺人,另一方面也招不到人。勞動力市場“供”、“需”之間,出現了巨大鴻溝。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要解決中國式就業危機,除了革新教育理念、改進大學教育培養機制外,更需要以實實在在的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就業問題關乎社會穩定和千千萬萬家庭的利益,更關乎老百姓對知識的態度,政府唯有壯士斷腕,改變舊的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在去產能、去杠桿的過程中,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才能破解中國式青年就業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