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達國家正興起新一輪來勢兇猛的“自由貿易區”建設熱潮。8月1日,歐盟委員會發表公告宣布,歐盟與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三國的貿易協定當日正式生效實施。擬議中的這個協定,將向更多美洲其他國家開放。而美國、歐盟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T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等,也都是不同形態的“自貿區”規劃。 據筆者的觀察,全球興起“自貿區”的建設潮流,有著三大商戰謀略方向:其一,國與國之間各個擊破,組成更大的商品、貿易、投資、貨幣兼容的超級大市場;其二,以TPP、TTIP為全球核心商貿而帶動歐洲、拉美及全球整體市場;其三,“自貿區”由發達國家向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遍地開花,獲得其不可撼動的地位,并以此形成全球貿易的新秩序、新規則。 環視當下全球“自貿區”的建設戰略與布局,按2012年世界銀行年“人均國民收入12476美元以上的”標準,當今全球約40多個發達、高收入國家幾乎已是全覆蓋;而在年人均國民收入為4036至12475美元之間的約有50多個中、高收入國家中,則冷熱不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在積極參與;至于年人均收入在1025至4035美元之間的約80個低收入、中低收入國家,則大都不感興趣,積極參與的不多,只有越南、印度等五、六個國家比較積極。(注:到2012年末,聯合國成員國是198個,WTO成員是159個)。 成功抵御了第一超級大國的經貿、貨幣、商品規則等的壁壘的歐盟,是近30年來最為成功的國家集團。在自貿區建設中,歐盟的勢頭也超過了美國。早在去年,歐盟就與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三國簽署了貿易協定,但由于時機未成熟和種種原因而未能及早實施。據歐盟方面稱,歐盟是目前中美洲國家的第二大貿易伙伴,2012年雙邊貨物貿易額達140億歐元。此前,歐盟同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和智利已實行自由貿易多年,而與南錐體國家(南美洲位于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通常包括阿根廷、智利和烏拉圭三國,現在有時也特指巴拉圭和巴西的南里奧格蘭德州、圣卡塔琳娜州、巴拉那州、圣保羅州。南錐體是南美洲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的自貿談判也正在進行中。這很可能是在TTP、TTIP之外與最發達國家聯盟的第三大經濟體,但要真正形成規模,尚需假以時日。 在歐盟的自由貿易布局中,打開了拉美這個區域,意味著其觸角已拓展到遍及全球,其中多數雙邊自貿協定已經或即將實施,有些則正在緊鑼密鼓的談判之中。歐盟自貿戰略的首要目標是構建橫跨大西洋的自貿區。歐美自貿協定首輪談判7月初終于在華盛頓開場,下輪談判定于10月在布魯塞爾舉行。 歐美兩大超級經濟體“牽手”構建自貿區,想借此擺脫WTO的算盤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歐盟的自貿區建設因此備受國際關注。歐盟28國的經濟規模,約占世界總量的一半,貿易量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美、歐、日的高價值“服務業”更占比全球超過70%。歐盟構建跨大西洋自貿區的目標,絕不僅限于拉動雙方的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而是在自立新的貿易和投資游戲規則,建立全球新的經貿秩序,進而繼續保持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壟斷地位和話語權。 為此,歐盟與加拿大、日本、印度、泰國等幾大貿易伙伴的自貿談判也在加緊推進。由于在農產品問題上卡殼,歐加自貿談判歷時已近4年,仍未簽署協議。歐日自貿談判于今年4月“倉促”上馬,已談判了兩輪,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競爭、政府采購、可持續發展等議題。歐盟是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自貿談判始于2007年,現已進入收尾階段。 因為不容忽略的市場現狀和發展潛力,一些亞洲國家在美歐自貿戰略布局中被列為重中之重。兩年前,歐盟與韓國的自貿協定正式生效,這是歐盟與亞洲國家締結的第一個自貿協定。此后,歐盟與新加坡簽署了自貿協定。除了同印度和日本加緊談判外,歐盟目前還在與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談判,并計劃與東盟建立“盟級”自貿區。在歐洲之外的亞洲東盟地區、南地中海區域、非洲等其他地區,歐盟同一些國家也已在陸續締結協定或談判,采用關稅同盟、聯系國協定和經濟伙伴協定等形式,歐盟正以“自貿區”形式覆蓋亞洲、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地區。 歐盟還在準備同中國啟動投資協定談判,而中國眼下在分別與美、歐進行“投資貿易談判”。經歷了35年的改革開放后,今天的中國需要更高質量、品位、規格、價值體系的經濟貿易“游戲規則”來推動經濟更上層樓。對有“后發優勢”的中國來說,如何加入與歐盟的自由貿易談判,在全球化大潮中如何爭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稱的話語權,可以說,天時、地利現在都不缺,就看怎么出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