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9日,在廈門第17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2013國際投資論壇期間,來自全球各地嘉賓們關于“全球價值鏈重塑與創新發展”的相關討論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發展中國家究竟如何找準自身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 想入主高端,既沒實力、也缺乏技術與人才;想掌控中端,下不掌握銷售渠道,上難以掌握生產供應;一直停留于低端,雖能得些好處,卻有隨時被替代的可能,更何況自身還時時想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現實,不想低端,卻難于擺脫低端;想中高端,卻難以擺脫產業升級的困境。 南非貿易和工業部部長羅布?戴維斯在論壇上坦白地說,“即便是中國,也是在全球價值鏈當中處于更低端的位置,而非洲國家,包括南非,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肯定是在全球價值鏈當中的低端,但是問題是,我們要在全球價值鏈的哪一個部分! 正如羅布?戴維斯所說,各個國家在全球價值鏈當中的位置都是不一樣的。在他看來,面臨的挑戰就是各個國家怎樣能夠發展到全球價值鏈的上端。對于非洲國家而言,現在工業礦業產品的價格在不斷地下降,那么下一個十年,非洲各個國家需要不斷地進行工業化,從而為非洲的礦產資源創造更多的附加值。 但他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即現在60%的未開發的耕地都是在非洲大陸上,因此,增加初級產品的產量是不可避免的,當然,非洲國家現在認識到了,必須要積極加強非洲各個國家的產業化進程,要共同合作形成一個更加統一的區域市場,這樣的區域價值鏈才可以促進各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當然,這是后話,前提是各國先得把自身的初級產品做好、加工好。 就這個意義而言,一個國家的發展似乎難以擺脫從初級做起的發展路徑。 中國的發展路徑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從30多年前的農業大國發展到今天“世界工廠”的地位,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也正如羅布?戴維斯所言,中國依然在全球價值鏈靠低端的部分。 這種評價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論壇上的表述基本類似。馬凱表示,雖然現在已經有73家中國企業進入全球五百強,但是也清醒地看到,中國從整體上仍處于國際分工體系的低端環節。從全球價值鏈中獲取的實際利益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很多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多數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還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國際化經驗不足,參與全球價值鏈的能力有限。 但低端并不一定丟臉,發達國家也是從低端做起的,只不過他們起步較早。重要的是,各國要找準自身的優勢與國情,然后擺正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所處位置的最大收益。 這一點,中國成為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眼中的案例。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看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是在全球價值鏈之內的創新與升級,有一個后發優勢。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家懂得利用這個后發優勢,那么其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一倍、兩倍于發達國家。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取得了平均每年9.8%的增長速度,靠的就是這個后發優勢。事實證明,中國實際上已經利用這個后發優勢33年了。在林毅夫看來,中國只要繼續沿著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不斷深化改革與開放,平均每年7.3%的增長速度還可以實現和保持下去。 因此,一個國家,不論其眼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何種位置,關鍵是認清自身的家底、摸清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即使是從低端做起,同樣也會以較快的增速與發展一步步進入到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但切記,不論何時,全球產業鏈都始終是由低端、中端和高端組成,缺少任何一端,這個產業鏈都會斷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