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季報將正式開啟,據統計已有過千家上市公司發布三季度預告,其中逾半報喜。本欄認為,其中有國務院給企業減稅的影響,有新上市公司財務費用降低的影響,也有宏觀經濟回升的影響,但是在這千家已經預告的公司之外,其他公司業績水平也會影響到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如果銀行、地產等大型企業業績不能提升,那么上市公司業績整體水平仍不能說向好。
上市公司業績是股價的基礎,業績的增長是牛市的基礎,現在股市不斷走出恢復性上漲行情,根源正在于投資者相信未來上市公司業績將會不斷增長,表面上看上市公司業績好的企業比例很高,但是如果認真研究,或許其中還存在一些變數,只有這些變數都得以確定,才能說明是真的業績整體提升。
首先是先公布的預告多為好公司。根據人性的特點,業績好的公司往往更愿意公布業績報告,而業績差的公司則更愿意和許多公司一起大波轟,以分散投資者的注意力,那么現在先公告的業績自然是好學生的成績單,未來當差生成績單披露的時候,或許預喜的比例將會下降。
其次是減稅的影響。根據國務院的新規定,企業部分進口設備可以一次性計入費用或者縮短攤銷年限,從而減少今年的所得稅額,那么這一影響也會對三季報整體的業績水平產生利好的影響,但是這種利好僅僅是稅收年限的轉移,并不是真的提高了上市公司業績水平。
還有就是今年新上市的公司由于有大量募集資金的出現,財務費用大幅下降,這對今年的業績水平必然有利好的支持,但是隨著募集資金不斷使用,未來這一優勢也將會消失,享受到財務費用紅利的公司可能超過100家。
當然,宏觀經濟的整體復蘇也對上市公司業績有利好的支持。但是房地產行業目前尚不能說已經恢復景氣,銀行的利潤能否保持大幅增長也存在不確定因素。恰恰銀行、地產正是股市的中流砥柱,如果他們的業績水平不能強勢增長,滬深股市整體的業績水平也將難以讓投資者滿意。
對于投資者來說,或許三季報的具體數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報告中給出的新的炒作題材和利潤增長點或許能夠成為未來股價上漲的支撐,這些概念性的東西或許比單純的財務數據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