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飽受前幾日的霧霾天氣摧殘之后,昨日北京再現晴空萬里景象。筆者一些在北京生活的朋友,早已迫不及待地在微信里曬出藍天白云的美景,配上刻意遮掩的欣喜,好似已經習慣了這種大自然的恩賜。殊不知,就在兩天前,同樣的一群人還在抱怨霧霾天氣對呼吸系統的戕害。
與民眾情緒對應的一則新聞更耐人尋味。有媒體報道稱,為了保障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期間空氣質量,北京以及周邊五個省份都制定了保障方案。北京的方案比照奧運會標準,通過關、停加強污染防治,加強管理,對PM2.5、PM10以及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比例都要超過40%。同時,周邊省份也作出最低減排30%的承諾。初步估算,通過這些減排措施,APEC峰會期間空氣質量將明顯改進。
很難確定昨日北京的天氣好轉完全是上述六省市兌現承諾的結果,因為空氣質量質變的時間點無法把握。但一個不能否認的現象是,每當需要“講政治”的時刻,通過有關部門的“努力”,大自然往往能非常配合地給以回報。
和霧霾一樣成為北京“標簽”的擁堵問題,也一直得不到妥善解決。然而每逢重要會議召開,有關部門下達了“限車令”,擁堵現象立馬大幅改善。而在會議結束后不久,擁堵照舊。
事實上,以空氣污染以及交通擁堵為代表的大城市病的徹底解決,需要管理者拿出極大的決心,經過長期的努力。而這背后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還是落實經濟轉型措施的力度和決心問題。
如果不轉變目前盲目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北方特大城市的霧霾仍將反復發生;如果不改變經濟發展和權力緊密結合的運行模式,北京的擁堵現象也很難杜絕。
事實上,李克強總理此前就已表示,“7.5%的GDP增速目標并非GDP增速的底線,只要不超出合理區間,都可以接受!倍缰,國務院也取消了許多審批項目,將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市場自身。
只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其實不必為短期的霧霾現象影響情緒,但也無需為本該出現的藍天白云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