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該怎么保護投資人的收益回報權 2014-03-17 | 投資者保護,說到底,就是要讓投資者圓自己的“中國夢”,而在獲得制度保障的諸多現實權利中,收益回報權是關鍵,是核心,是前提,是根本。 | | | ·存量發行馬失前蹄為哪般 2014-01-13 | 市場化改革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必須加強發行承銷全過程監督,務使新股發行定價和存量發行比例遵循合理合規的市場規則運行。 | | | ·一種高危的粉絲經濟模式 2013-12-30 | 在網絡語境下,粉絲數量不僅意味著影響力,還意味著經濟價值。而所謂的粉絲經濟學,說穿了,就是吸引和引導消費者,讓消費者為此買單。 | | | ·IPO改革終于有了走向注冊制的通行證 2013-11-19 | “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在整裝待發的IPO改革終于有了通向注冊制的通行證。 | | | ·重監管輕審核轉型 IPO先行一步 2013-10-14 | 證監會在滬深股市新股發行尚未進入過渡期之前就未雨綢繆,先行一步改進發行監管,提前實行輕審核重監管的轉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明智之舉。 | | | ·給民營銀行熱降降溫 2013-10-10 | 缺乏競爭能力的民營銀行,有可能"未蒙其利,反受其累",甚至迫不得已卷入金融泡沫化風險漩渦。 | | | ·大牛市本質上乃是改革的紅利 2013-09-24 | 若沒有這樣真正的或根本性的改革,對于以預期為信心的股市來說,意味著沒有方向,沒有主心骨,也就不可能有政策紅利。 | | | ·市值配售體現了風險和收益的統一 2013-08-27 | 市值配售觸到了既得利益者的痛處,是攻克IPO體制機制上的頑癥痼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關鍵之舉。 | | | ·房地產調控的核心在于尊重經濟規律 2013-08-20 | 改變房地產調控思路的核心,在于尊重經濟規律,按市場規則辦事。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根本的出路不是去土地化,而是去杠桿化,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 | | ·重啟IPO,“去杠桿化”勢在必行 2013-07-17 | 未來即將重啟的IPO,即使還不可能一下子就徹底脫離行政審批機制,那么,引進“去杠桿化”則勢在必行,至少應盡其最大可能在遏制“高價發行——大比例投資理財——大規模減持套現”上有所作為。 | | | ·萬福生科案凸顯修訂證券法的緊迫性 2013-06-20 | 處理萬福生科造假案中遭遇的難題,凸顯出了修法的緊迫性。證券法當然也需要與時俱進,否則,法制化保障市場化就將成為一句空話。 | | | ·是“融資夢”還是“投資夢”? 2013-05-08 | “中國夢”之體現于資本市場,說到底,就是圓廣大投資者的“投資夢”。對于IPO改革來說,“投資功能”的恢復乃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根本性大事。 | | | ·矚望債市風暴打開依法治市新局面 2013-04-24 | 執法,任何時候都不能也不該看行政權力的眼色,執法機關的先發制人彰顯法的尊嚴,其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遠超行政監管或相關協調機制的亡羊補牢。衷心希望這場對債市黑幕的執法風暴能加快相關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建設與完善的步伐。 | | | ·IPO改革:市值配售能激發正能量 2013-04-17 | 只有當IPO不僅可以滿足發行人之融資需求,而且也將成為廣大投資者獲取正;貓蟮闹匾緩,IPO改革才有可能更好地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 | | ·沒有嚴厲的懲假機制 不可能有市場化IPO 2013-04-10 | 在懲假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在法律公平的基礎上,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定位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糾正,行政監管也并沒有真正做到以維護投資者權益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條件下,一次性的財務核查,再怎么嚴格和認真,也不可能使滬深股市的IPO脫胎換骨。 | | | ·T+0不是問題,如何承載公平才是癥結所在 2013-03-27 | 在實行T+0的條件下,投資者保護基金不妨考慮引進“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的做法,對投資者因政策性失誤和少數上市公司造假上市、欺詐披露以及券商機構重大違規等行為而造成的損失,有適當而必要的補償。 | | | ·IPO打假“零容忍”有多難 2013-02-05 | 保薦人的失職和失信,充分說明,以信息披露為本的發行制度離開了法律的保障,必然會流于形式主義的歪門邪道。筆者認為,IPO打假也應“零容忍”。這是不久前央視經濟頻道一個專題節目提出的觀點。 | | | ·新股發行改革將有哪些實質性舉措 2013-01-28 | 對玩忽職守、欺上蒙下的保薦人,除了剝奪其保薦資格之外,理應依法追究其刑責。惟其這樣,才有可能徹底斷絕一切造假欺詐玩火者的僥幸心理。也唯有如此,IPO才不至于一再重蹈“重融資輕回報”的覆轍,市場才不會一聞IPO之聲便失色。 | | | ·股市,怎么有利就怎么改 2012-08-15 | 中國股市的癥結,并不在于IPO“停一!边是“緩一緩”,而是在于“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定位改不改,或者說為 “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機制服務的IPO行政審核體制改不改。 | | | ·“股民退市”拷問股市良心 2012-08-01 | ,缺失投資回報的A股市場并不是一個適合個人投資者投資的市場,這是一句大實話。不過,對弱勢投資者群體來說更不適合的是行政之手任意調控之下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 | | | ·投資者保護機制體現在哪里? 2012-07-31 | 銷戶退市,不要說對于投資者來說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對于一個立志要成為世界一流的資本市場來說,更不是市場各方愿意看到的現象。 | | | ·不光退市 還要賠錢 2012-04-26 | 古語云:學而后知不足。如果不是香港證監會4月22日公布了對洪良國際案件的最新處理決定,那么,也許我們還在為即將實施的創業板退市制度而歡欣鼓舞呢。 | | | ·IPO不審我看行 2012-02-14 | 如果說中國IPO審批制或審核制之存在,一開始還可以說是為適應不成熟的新興市場狀態的需要,那么,當它最終成為權力尋租的腐敗工具之時,早就跟維持市場秩序健康發展的初衷相去甚遠了。 | | | ·銀行利潤最大化誰埋單 2011-09-01 | 國有銀行搖身一變上市以后,一邊年年都增發、配股、發債,把股市當成了提款機,一邊還不宣而戰,巧立各種數不勝數的收費項目,掏老百姓口袋里的錢比什么都隨便。 | | | ·中國A股的摩天大樓指數魔咒 2011-07-26 | 融資領先,股指落后,不啻“摩天大樓指數”的一個嚴重警告。它告訴我們,圈錢無度的政績工程,不僅是需要廣大投資者來埋單的,也將是以犧牲中國內地股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景為代價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股市的跌跌不休,也可以說是對于圈錢無度的強烈抗議。 | | | ·“保薦+直投”豈能捉放曹? 2011-07-12 | 叫!氨K]+直投”并不是對直投的限制,而是對直投的規范,有利于直投在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基礎上更為理直氣壯地發展。否則,直投如果還像此前那樣,一頭扎進“保薦+直投”的利益關聯交易和內幕交易死胡同,那么,終有一天將會自嘗惡果。 | | | ·警惕國際板跟創業板“私奔” 2011-05-24 | 無論推出什么板,之前都請先解決“三高”發行問題,請糾正“重融資輕回報”的錯誤認識和做法,否則,何談“推出條件成熟”呢? | | | ·勝景浮云 股市疑云 2011-04-11 | 勝景山河二次過會被否,上市宏圖一夕成空,但曾經的疑云卻沒有也不可能一風而吹,揮之不去的,還有國人對保薦和發行制度的反思。 | | | ·上市公司分紅是真慷慨還是假大方 2011-03-31 | 如果因分紅方案實施前后股價下跌而導致負收益,或者說由于掠奪性分紅的短期行為而剝奪了小股民今后長期的分紅權,那就不是慷慨,而是可怕的刻薄了。 | | | ·公募跟私募 比誰更給力 2011-02-17 | 現行基金管理制度下的價格壟斷、權利和責任不對稱、收益與風險不對稱等弊端反而越來越放大,最終勢必養虎貽患,成為捧著咬手甩了可惜的一大禍害。 | | | ·“重融資輕回報”導致“三高” 2011-01-22 | 股市“三高”的產生,與其說是發行定價制度市場化惹的禍,還不如說是“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定位所使然。實際上,在把滿足融資需求的市場擴容當成資本市場壓倒一切的發展目標的前提下,這種由行政之手操控的“市場化”就成了某些圈錢尋租活動最理想的牟利機遇。 | | | ·盯住“上市前”的內幕交易 2011-01-12 | 適時打通未上市股票交易的通道,使之有一個或多個合法的交易平臺,是加快建立和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 | | ·多些逆向思維,跳出政策市思維定勢 2011-01-05 | 中國股民要走出政策市思維定勢,唯一的希望就是思想解放。至少在具體的投資之道上,無論如何,習以為常的政策市思維定勢不可能成為投資“護城河”,有時也需要來點逆向思維,才有可能跳出那些貌似充滿誘惑實質上充滿風險的政策市“陷阱”。 | | | ·一切以投資人權益為本才會有健康股市文化 2010-12-29 | 如果說,“股市文化不健康”是我們在回首中國證券市場20年時特別遺憾的感慨,那么,健康的股市文化無疑是我們對未來中國證券市場尤為滿懷希望的期待。 | | | ·創業板創新戰略怎能脫離并購重組 2010-12-22 | 創業板退市制度實行直接退市、快速退市,杜絕借殼炒作,確實非常必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創業板可以因噎廢食,連有利于盤活存量資源、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創新戰略、突破成長瓶頸的并購重組也不要了。 | | | ·曲線MBO:掩飾不了的暗箱操作和內幕交易 2010-12-08 | 迄今為止的情況表明,不僅有關MBO的口水之爭從未平息過,事實上,當時禁令里的“暫”字,無形之中也等于預留了一個口子,遂有曲線MBO的大行其道。 | | | ·公募基金若不“革故”何以“鼎新” 2010-12-02 | 新名稱新基金的不斷出現除了意味著基金規模持續不斷的新擴張之外,不僅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基金管理費向上,投資收益向下”的基本特征,反而使得“‘排名戰’你死我活,‘跳槽經理’越來越多”的亂象愈演愈烈。 | | | ·國際板可以是對付熱錢的“池子” 2010-11-25 | 流動性決定成敗。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流動性活躍的國際板。國際板固然歡迎全球500強,更應以積極姿態歡迎那些更多對投資中國有興趣的和有潛力的優秀企業,包括已為中國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許多中外合資企業。 | | | ·相比“推定”原則,“熔斷機制”或更有效 2010-11-04 | 當“內幕交易”的“有罪推定”被引申為“你只要一被懷疑就是有罪,除非證明清白”的時候,不僅違背了“推定”內幕交易的特殊語境原則,而且也從根本上推翻了“無罪推定”的司法理念。 | | | ·不妨給投機更多“包容性” 2010-10-20 | 在我國投資市場單一、基金代客理財的水平又比較低的條件下,人們形成“存錢不如花錢,儲蓄不如炒股,投資不如投機,長持不如短炒”的看法是不奇怪的。 | | | ·以“重業績輕規!眱扔^機制促基金回歸本位 2010-09-28 | “只爭排名不掙錢”的外觀機制,更使得基金經理或基金公司當需要為了爭排名而不顧一切地選擇砸盤或買套的時候,可以一點也不必為是否有可能影響到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而有所顧忌,更不用說去稍稍考慮一下他們的心理感受了。 | | | ·讓新股報價定價者也為破發埋單 2010-08-24 | 新股發行制度第二階段改革的要點,按照證監會發言人的說法,在于市場主體歸位盡責。但是,從證監會近日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的具體內容來看,恰恰在一些重大關節點上的責任規范含糊其辭,似是而非,缺乏具體的約束條件和相關措施,實在令人無法對此放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