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日本政府制定并公布了《知識產權推進計劃2007》,這是自2004年首次制定的《知識產權推進計劃》以來推出的第四個版本。日本政府在這一被稱為“決定日本命運”的國家級戰略計劃中發誓要盡快構筑以知識的“創造”、“保護”和“有效運用”為支柱的良性循環體系,并以此體系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盤,從而實現建設“美麗日本”的國家目標。
“失去的10年”讓日本痛定思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通過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和改良,從而構筑了世界一流的產業技術。從1955年到1975年實現了經濟騰飛,1968年國民生產總值名列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矚目的對象。然而,進入被稱為“失去的10年”的上世紀90年代,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引進和改良的發展體系已經不能再適應時代的要求,加上泡沫經濟時代遺留的銀行壞賬等沉重負擔,使得日本經濟開始進入前所未有的蕭條期,直到2002年以出口為先導牽引經濟開始緩慢復蘇。
“失去的10年”無疑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直到今天,日本的經濟一直未能真正走向復興。探討“失去的10年”原因以及經驗教訓的專家學者非常多,絕大多數認為是日本“產業構造”造成的結果!度毡窘洕侣劇穯栴}專家鈴置高史卻認為,這是日本長期持續忽視中國發展、政府未能審時度勢地推出經濟和外交政策的嚴重惡果。鈴置高史稱,看看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就完全可以預測到后來中國的崛起。中國粗鋼的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超過日本正是在這一時期。鋼鐵生產技術和設備遠不及日本的中國鋼鐵業如果能在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上超過日本,人口10倍于日本的中國在鋼鐵生產規模上一舉超過日本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雖然當時的日本媒體以及學術界驚呼“中國崛起”,然而日本政府未能予以重視。
知識經濟正深深影響各國發展
不管日本政府是否認可鈴置高史的觀點,導致“失去的10年”的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這其中無疑包括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日本企業向海外發展導致國內產業的空洞化,同時還有一個在更大范圍上產生的變化,那就是知識經濟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各國的發展。
知識經濟,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又稱為“基于知識的經濟”。知識經濟是經濟增長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經濟的新型經濟,它是相對于靠土地和養殖業的農業經濟,以及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工業經濟而產生的新的經濟概念和經濟形態。它的最大特點是:其繁榮不是直接取決于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直接以知識、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以及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知識經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正步入以知識資源為依托的新經濟時代。在這個新時代,知識將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因素,由此引發的經濟革命將重塑全球經濟的新格局,并將引起政治、社會的全面變革。
顯示知識經濟重要性的發端在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面對日本汽車、半導體等進口量急劇增加的局面,痛感由于本國技術開發上的落后可能會導致競爭能力的低下以及振興民間技術開發的必要性,于是政府從當時的半獨占政策轉向促進研究開發和強化專利權保護,這就是當時里根政府推出的重視知識產權的政策,日本隨后感受美國國內政策的轉變。1987年以后,日美間的專利糾紛急劇增多,而日本企業在糾紛中屢屢失利,日本政府再也坐不住了。
對比美國 日本知識經濟仍有差距
日本政府認識到,在經濟發展中知識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知識所產生的附加值越來越重要。企業面臨的競爭,不但是傳統的價格上的競爭,而且是看企業能否拿出差別化技術。日本政府認為,自1985年起,日本的技術貿易出口額與美國開始拉開距離,究其原因是日本知識經濟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美國。
從2004年的統計上看,在知識創造上,美國擁有論文271萬篇,而日本僅有71萬篇。在知識保護方面,美國專利批準平均時間為3年而日本卻長達9年。在知識的活用上,美國擁有風險企業4320家,而日本僅有799家。在文化產業上,美國文化產業收入高達5068億美元,而日本僅僅1091億美元。在人才培養上,美國擁有3萬人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專業人員,而日本僅有6000人?傮w平均指數和美國比是118比500,日本的落后狀況清清楚楚。日本痛感構筑一個能夠持續產生知識的系統的必要性。因此,2002年小泉純一郎就任日本首相后,立刻著手制定旨在讓日本重新崛起的知識產權國家戰略。
構筑知識產權戰略四大支柱
2002年2月,小泉純一郎在施政演說中首次提出將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的發展手段和目標,從此著手構筑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體系。同年3月1日,日本國會批準了《知識產權基本法》,成立了以政府直接領導的知識產權戰略本部。本部由首相直接擔任本部長,官房長官以及科學技術、文化科學和經濟產業部門的大臣擔任副部長,其他部門的大臣以及有見地的知名人士擔任成員。從2002年到2007年,以政府為主導的知識產權戰略本部一共召集了戰略會議8次,本部會議17次,各種專題調查會議數百次,制定了一系列從鼓勵發明創造到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具體法規和政策,顯示出日本政府對待這一問題的積極態度和決心。
日本的知識產權戰略有四大支柱,即創造、保護、應用和人才培養,并采取以下措施落實該戰略:一是制定知識產權基本法案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加強組織保證;三是制定知識產權戰略計劃加強對知識產權管理的宏觀指導;四是明確各政府部門在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中的職責,加強政府部門對知識產權管理支持的力度;五是加強世界專利工作,爭取實現美歐對日本審查結果的尊重和相互認證,逐步實現世界統一的專利體系;六是鼓勵原創技術促進基礎研究為產業服務;七是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
日本告別了“失去的10年”,開始雄心勃勃地跨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推行知識產權國家戰略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經濟和社會環境雖然得到明顯改善,但能否讓日本迎來一個新的崛起的10年,現在還不得而知。有一點可以相信: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
(作者為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科技史博士、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