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因為有“交強險業務拉動”,國內兩大保險商“一個在2006年營業額增長了53.36億元”,另一個在一年內扭轉連續兩年負增長的局面。日前兩份業績年報披露的內容讓承攬該業務的財險商陷入尷尬,并由此引發公眾對保險業“借助公益事業獲取暴利”的猜想。 其實按監管部門當初明確承諾的“一年后將公布具體的經營情況”來算,距現在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一些人這么著急地站出來指責財險商,難免被有關部門指責“不厚道”。業內人士透露,國外的交強險業績也是先由保險商匯總到政府,然后年終統一向外披露,所以國內有關部門的做法并不為過。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已經出現了“狀況”,那保險監管部門還真沒有必要死扛這兩個月,早說明白早解套,而且選擇“早行一步”對其掌握先機有利無弊。 財險商當初的言語也沒有錯,譬如標榜“交強險是一項不贏不虧的公益事業”。因為政策性的保險,應該更多體現出公開和公益的特征。只不過我們平時接觸的搞公益的善人多了,其中有真有假。真的搞公益者,都將收支數據早早公布出來,透明財務狀況,惟恐別人懷疑自己的真誠。而那些假的,則生怕被別人看到內幕,躲躲閃閃、遮遮掩掩。財險商口口聲聲標榜自己搞公益,動作卻讓人生疑。出于對保險商負責,監管部門也有必要及早透明其經營狀況,免得讓人猜疑。 國人慣有的思維模式是“財不外露”。越是賺錢的人,越不會聲張。而交強險實施快一年了,有關部門卻對贏虧狀況如此守口如瓶,難免讓人多心有“暴利”的存在,與其“搞公益”的初衷更是相去甚遠。因此也有必要將財務狀況交代一下。 當然,如果保險商能善意理解公眾態度,那就更好辦了。有人在揣測您“賺了”,那也不排除一些人擔心您“虧了”。及早把財務狀況公開,免得讓關心您的人擔心。至于說透明到什么程度,監管部門可以自己掂量著辦?紤]到質疑您的都不是業內人士,給太多詳細的數據怕大家看不懂,您透個底,賺了或者賠了多少總可以吧。 最后想說的是,當初保險監管部門制定交強險的時候,找的國內外人士雖多,最后一看全是保險圈里面的,沒有消費者代表不說,出臺后也沒有進行聽證。那么現在大家因為問一聲“賺了賠了”,也無可挑剔。無論業內還是業外的,都不能讓一個交強險給憋屈死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