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在中央本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這標志著1994年稅制改革后,長達13年之久的國有企業只上繳稅收不上繳紅利的情況將成為歷史。這一消息發布后,最受關注的問題當屬從哪些行業入手,分紅的比例如何。昨日,國資委新聞發言人杜淵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關于分紅從壟斷行業開始的傳言,只是媒體自己的提法,至于分紅的比例、啟動時間等細節問題還有待具體方案公布。
年內可能開始試點
昨日(5日),國資委新聞發言人杜淵泉向記者表示,“我只能說國企的確是需要向政府分紅了,但具體實施的成熟方案目前尚未出臺。何時能啟動也不確定,只能說今年內有可能開始試點推行!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國資委和財政部已經在原則問題上達成了一致,財政部負責編制總的預算,中央企業由國資委負責編制。但是,關于財政部和國資委究竟由誰來向國企收取紅利的討論卻不絕于耳。對此,杜淵泉回答稱:“不久后,國家會出臺相關文件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目前還不太方便透露! 國務院決定從今年開始在中央本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這是否意味著國家會先從一些行業利潤比較高的壟斷性企業收取企業紅利呢?對此,杜淵泉認為,這僅僅是媒體自身的提法,畢竟現在連具體的實施細則都還沒有出臺,“我想應該會選擇一些適合試點、條件成熟的企業來推行!
已有地方開始分紅
有報道稱,目前在廣東、上海等地,地方政府向地方國企收繳利潤的運作已經開始。據了解,廣東省國資委與省財政廳在2006年形成統一意見,從當年起,將省屬國企的收益按比例收繳到國資委專用賬戶上。廣東省國資委主任劉富才就曾對記者表示,今年廣東國資委專用賬戶大概可以收到6.5億元。 不過,昨日當記者就國企分紅一事咨詢四川省國資委和部分國有企業時,卻得到尚不知情的回答。 此前有言論稱,國家將對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上繳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及分紅的范圍進行劃定,范圍不僅涵蓋此前備受關注的國資委統領的央企以及地方各級國企,還包括中央匯金公司作為主要出資人的各大國有或國有控股金融企業,以及國家各部委下屬的國有企業。
告別13年不繳紅利時代
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將帶來重大影響。 首先是長達13年之久的不上繳紅利成為歷史。1994年稅制改革后,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由財政撥款改為向銀行貸款,還本付息由企業來負擔,企業的稅后利潤也由其自主決定使用。 顯然這是符合當時情況的最優選擇,因為國有企業在當時的競爭能力普遍不強,利潤有限。但現在,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已經成為贏利大戶。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1.1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實現利潤達7700億元。據估算,今年中央企業的收益將超過8000億元。 專家認為,目前最難確定的是分紅比例多高,以及紅利由誰管理兩大難題。因為很多國有企業的產權關系一直比較模糊,這給紅利分配帶來困難,“一刀切”顯然不現實;而這筆紅利花在何處,也有待進一步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