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電:近日,我國各大銀行在全國范圍內開通小額支付系統跨行通存通兌業務,但是開通通存通兌業務之后,多家銀行都收取一定的手續費。有人對此質疑,雙贏的通存通兌憑啥由儲戶埋單?也有人說,由此看出了銀行的“偽善與傲慢”,輿論與現實“一拍即合”。 據報道,通存通兌業務在諸多地方遭遇“寒流”,多個城市的多家銀行該業務量幾乎為零。
通存通兌業務設計本身無疑問題多多,例如市民跑開戶銀行申請太費力;辨認存折真偽成為問題;手續費太高等。顯然,民眾“用腳投票”是通存通兌業務“受冷”的核心原因。只要有選擇的空間,民眾就不再任由壟斷者自說自話。
由于壟斷地位的屬性與慣性,銀行“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在提高服務質量上贏得顧客、贏得信任、贏得市場,而是利益至上,“改進服務”只是賺更多錢的手段,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然而時代不同了,民眾是否接受你的“服務”,正逐步成為服務項目是否生存的關鍵。當服務項目遭遇“寒流”,誰也不能再左右民眾的“腳步”,一定程度上說,這也是時代進步的“步伐”。
銀行假借服務之名,行賺錢之實的“通存通兌”是否會名存實亡,僅一兩天還難說,但“寒流”襲來,銀行是否打個“寒戰”?
筆者想奉勸各大銀行,與其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如誠心實意地做好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還原服務至上的本意。
此外,隨著公民“用腳投票”意識的強化,任何行業與部門的服務或遲或早都將經受此類考驗。所以說,通存通兌“寒流”,不僅要讓銀行打個“寒戰”,也值得更多的人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