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便民的跨行通存通兌新業務居然受到公眾冷遇,而且招來許多的批評。這惹得開展了這項業務的銀行頗有些惱火。工商銀行副行長李曉鵬就說:“中國大部分金融消費者,長期以來是一直免費享受金融服務,這是一種傳統的習慣。因此我覺得廣大消費者需要不斷地接受這樣一個新的要求!保ㄒ11月30日《新京報》)
按道理,一個企業,新開發的品種推向市場受到消費者的冷落,應該是從自身反省和檢討,找清楚存在的根本原因,從而予以改進。哪有責怪消費者的!而且盛氣凌人地表示要用不斷推出收費項目這個所謂的新要求威脅和教訓消費者來習慣其霸道的經營作風。工商銀行真是牛啊。 公眾冷待這個所謂快捷、便民的通存通兌新業務,真是“免費享受金融服務的傳統習慣”使然嗎?不是的。根據社會輿論的反映,公眾之所以對跨行通存通兌不感興趣,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收費過高,儲戶認為不劃算;第二,收費標準不透明,也就是為什么要收這么高的費;第三,制定這個收費在程序上存在問題;第四,跨行通存通兌并沒有帶來什么方便,反而多花一些錢。 老實地講,在工商銀行這樣“國行”的培養下,人們所謂免費享受金融服務的傳統習慣基本上蕩然無存了,而且習慣了銀行的收費。銀行每次出臺的收費項目,盡管人們意見一大堆,但是大家伙該支付時照樣的支付。不過,人們對那些可享受也可不享受的“便民”服務,可以采取用腳投票的策略。不管銀行再怎么說這項業務是如何地便民利民,再怎么教導人們應該轉變觀念,必須接受銀行一個又一個收費的新要求,那都是枉然的。比如這跨行通存通兌。 盡管在現代商業社會里,銀行和消費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但是平心而論,消費者是銀行的衣食父母,銀行是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來獲取盈利的。而不是銀行給了消費者多么大的恩賜。給儲戶存筆錢,給人家貸筆款子,好像是給人家做了件善事。 其實,是為銀行多了筆收入。銀行拒不接受存款也不貸款試試。如果沒有儲戶等消費者,那么銀行是開辦不下去的。嚴格而言,對于一般老百姓來說,并非到了離不開銀行的地步。譬如,一般家庭和個人,不是非要將錢存到銀行不可,F在的利息又有多少呢?一般老百姓將錢存到銀行是圖個安全,擔心放在家里被盜。如果銀行的收費使這一部分消費者感到消費的困難,那么他們是會與這種消費說聲“再見”的。 習慣了計劃經濟的國有銀行,請千萬不要只教訓公眾轉變觀念,適應付費消費的新觀念,更重要的是自身轉變觀念,轉變身份。說句老實話,改革快三十年啦,市場經濟也有二十多年了,我們的國有銀行無論在身份上,還是在觀念上,都轉變了多少呢?除了片面地強調在收費上與國際接軌外,我們的國有銀行在服務水準和服務質量上卻與國際的軌還脫離得很呢,而且在這方面連提一提的勇氣都沒有。 不要以為公眾不買銀行推出的新業務的賬,就斥責公眾觀念陳舊,就要用不斷推出的收費新業務要挾公眾。消費者是上帝。惹惱了消費者,吃虧的究竟是誰呢?四大國有銀行心中應該有個數。特別是在金融市場逐步放開的當今,而且金融市場將愈來愈開放。不信,工商銀行等四大國有銀行,你們可以推出一個個收費的新業務試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