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停滯的電力改革終于有了突破口。電監會相關負責人昨日明確表示,今年將增加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四川、湖北、寧夏等都在考慮范圍之內,并要與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相結合,加快推進電力改革的市場化進程。 此前,電監會主席尤權組織發電企業召開座談會時透露,電監會今年將加大力度繼續推進已經起步的改革如大用戶直購電試點。
電改提速
我國《電力體制改革方案》2002年就出臺了,但除了當年將國家電力公司進行拆分、實現了廠網分開和發電側競爭之外,接下來四年多的時間里進展甚緩。已經明確的輸配電分離、理順定價機制、開放電網引入競爭者等環節卻因牽涉多方利益,遲遲沒有推進。 國家電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向海平表示,用戶的選擇權十分重要,現在是華東和東北地區的區域電力市場建設試點的總結期,大用戶直購電將和區域電力市場的建設結合起來一起做。分析人士認為,以增加直購電試點為契機,接下來的區域競價上網等工作都將提速,電改將因之找到突破口。 所謂大用戶直購電模式,即指大用戶與發電企業或獨立供電企業直接簽訂購銷合同,
進行電力購銷交易的一種特殊行為,關鍵是大用戶和電網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向發電企業要供應。電力科學研究院的一位專家指出,第一步電改是打破發電壟斷,第二步電改的核心就是打破電網壟斷。而大用戶直購電以公平開放電網為基礎,以供需直接見面為主要特征,以確定合理的輸配電價為核心,能夠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促進形成科學合理的電價機制。 上述那位負責人表示,從目前吉林和廣東江門兩個試點情況看,還是有一定的成效,售電側已經形成了“多買”局面,與發電側的“多賣”局面形成呼應。
下一個試點是誰?
2004年,發改委和電監會推出指導大用戶直購電試點的17號文件,直到2005年3月,吉林碳素(000928)的大股東吉林碳素集團與吉林龍華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及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簽訂合同,成為我國首例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的試點。時隔一年半,2006年12月,江門市臺山電廠和廣東電網公司、神華國華臺山發電公司等6家大用戶簽訂了“點對多點”的直購電試點合同。 三年時間只批了兩個試點,史玉波曾明確指出,試點成熟一個增加一個,絕對不能一哄而上。但同時,各地都在醞釀自己的試點報批方案。今年試點擴大,究竟會花落誰家? 2007年2月9日,“上海地區大用戶直購電研究”課題組通過驗收,認為上海地區具備開展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工作的外部條件,并提出應納入華東電力市場建設總體框架內統籌考慮。另外,四川、湖北、寧夏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試點要求。據透露,相關的可行性研究已經通過。
三個疑問
雖然大用戶直購電能夠使供銷雙方以更有效的方式達成交易,但是這種從國外成熟的電力體制模式中“拿來”的制度在我國受到法律主體、電網定價以及安全性等因素的質疑,這也是其開展遲緩的原因。 按照我國目前的電力法律規定,
發電企業不具備供電的資格和權利。發電企業在不具備供電營業區、供電營業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情況下,
與大用戶簽訂的“直接購銷合同”違反了《電力法》。華北電力大學電力市場研究室的專家表示,要保證試點工作的穩步前進,應該修訂《電力法》的相應規定,讓電力生產企業有向最終用戶直接供電的權利,同時最終用戶也有自由選擇電力供應商的權利,使得“電力直供”工作依法進行。 供求雙方簽訂直購協議時,還要交給電網一筆“買路錢”。而目前電力定價機制中缺乏輸配電價格,零售電價與購電價之間的差價就構成了電網公司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電網開放允許大用戶直購電,獨立的輸變電電價又未及時出臺的話,電網公司的收入將受到影響。所以,這筆“買路錢”怎么確定,才能兼顧三方利益,成為一個難題。電監會價格和財物監管部部長黃少中指出,確定合理的輸配電價是大用戶直購電試點中的關鍵。 此外,大用戶直購電是否會對全局電網的安全運行產生影響,也是業內擔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