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6日在北京聯合舉行“中國宏觀經濟高層論壇暨‘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CQMM)’2010年春季預測發布會”,發布《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與分析——2010年春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預測2010年中國經濟將同比增長9.13%,CPI增長2.25%,并且建議在國際經濟形勢尚未充分明朗和恢復之前,適度的擴張性政策不宜過急退出。 本報告課題組提出,2009年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不僅遏制了經濟增長率的過快下滑,而且為穩定世界經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重視總量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雖然超額實現了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既有的經濟結構卻進一步惡化了。 今后數年,中國的經濟可能難以繼續保持2003至2007年階段的兩位數增長;而實現結構調整,也必須適當地控制增長速度。因此未來數年,將經濟增長預期調整到9%左右,可能更為現實,也更為有利。 經濟總量方面,報告預測:如果2010年和2011年美國和歐元區溫和復蘇,2010年央行繼續維持當前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到2011年后降低M2(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速,那么,2010年中國可實現9.13%的增速。但是,2011年,GDP增長率將回落到8.51%。 物價方面,報告提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于2009年11月由負轉正,12月同比上升1.9%,說明通脹預期已經顯現。不過根據IMF最新預計,2010、2011年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率分別為1.3%、1.5%,即今明兩年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率仍然較低,我國經濟不存在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威脅,加之央行對M2增速的控制以及前期大量投資將逐步形成生產能力,預計2010年我國CPI有望保持在2.25%的水平。 報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通過模擬今年宏觀經濟政策可能采取的一些手段,預測政策效果,并給出相關建議。 首先就是當前貨幣政策調整的力度選擇問題。 央行2010年1月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后,關于央行是否將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以抑制可能出現的通脹的爭論就沒有停息過。課題組假設央行的收緊力度在2010年一季度進一步加強,讓存款準備金率再上調1.5個百分點,把2010年M2的增速控制在17%,并持續至2011年。模擬結果表明,在此外生假定下,GDP增長率將大幅下降,2010年和2011年分別比基準模型下降2.15和1.68個百分點,僅能維持6.99%和7.83%的增速。 投資和消費也將受到影響。按可比價計算的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總額的增長率,2010年和2011年將分別比基準模型下降4和1.52個百分點,為7.97%和6.41%。居民消費在2010年和2011年也將分別比基準模型下降1.56和0.53個百分點,為3.86%和5.94%。 同時,由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變化滯后于M2,控制信貸規模對CPI的影響2010年尚不會顯現,到2011年,CPI的下降才將開始顯現,預計將比基準預測減少0.29個百分點,為1.63%。 基于以上預測結果,報告建議:現有的擴張性政策不宜過急退出。課題組認為,旨在控制通脹預期而對信貸進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力度不宜過強。 一方面,在外部市場復蘇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幅度調低M2增速將導致GDP、投資、消費增速在2010年和2011年大幅度下降。在國際經濟形勢尚未充分明朗和恢復之前,適度的擴張性政策仍是維持8%左右增長率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滯后效應,價格指數的下降將在2011年才開始顯現。 第二個政策預測則是增加居民收入對擴大消費的實際效果分析。根據課題組的預測,假設2010年將住戶部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根據既有的消費傾向,居民消費可相應提高2.5%。同時,GDP增長率2010年將比基準預測提高0.89個百分點;2011年則基本維持在基準模型預測的水平。這說明在目前情況下,由于短期內居民行為方式不易改變,即使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其對消費的影響還是比較有限的。 課題組對資金流量表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如果讓2010年保持199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那么2010年的居民消費會增加5萬億元。其中,35%來自可支配收入的變化,65%來自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化。 由上述政策模擬及分析可以得出兩方面的結論:其一,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實現的,尤其是國民收入結構。其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一方面要重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著力于降低居民的儲蓄傾向。這就需要從導致居民強制儲蓄的體制因素上做文章,切實減輕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問題上的沉重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