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好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之基
    2007-05-31    作者:朱海滔    來源:紅網

  “對沒有出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施辦法、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不落實、沒有按規定履行征地報批前有關程序的,一律不予報批征地!边@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日前聯合做出的規定。兩部門明確要求,盡快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社保體系。(5月30日《人民日報》)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征用了不少農民土地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及工業小區建設,推進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也為被征地農民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就業崗位和增收來源。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措施,也造成不少農民失去土地后致貧,被征地農民的補償、安置、保障等利益問題日益突顯,若不及時有效地處理和妥善解決,勢必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影響社會的穩定,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制約和諧社會目標實現。
  目前,對被征用土地農民多數地方采取以貨幣安置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模式,但現行法定征地補償標準不足以妥善安置被征地農民!锻恋毓芾矸ā芬幎,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分別為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倍和4-6倍。兩項之和,低限是10倍,高限是12倍,最高不得超過30倍。按照我國東部地區一般耕地年產值每畝800元計算,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之和不過0.8-1.2萬元,就是達到法律規定的“不得超過”的30倍,也不過每畝2.4萬多元,僅相當于普通公務員一、兩年的工資收入。不少欠發達地區和多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征地補償標準取的都是最低限,有的還遠遠低于最低限。如此低的補償費用,既解決不了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更解決不了培訓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
  被征地農民是一個比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更為弱勢的群體。從就業上看,被征地農民有的外出務工,有的繼續經營農業,有的賦閑在家,還有少數人被安置就業或是自己創業經營二、三產業。但對許多被征地農民而言,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最穩定的就業崗位,在其他工作崗位上的競爭一般都處于弱勢。相當部分被征地農民處于無地、無業、無保障、無創業資本的“四無”狀態。有農民戲稱自己是“下崗農民”。從時間看,在土地被征用之初,對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暫時影響不大,有的在一次性征地收入的支撐下,生活水平還有所提高;但隨著時間推移,那些文化程度較低、社會轉型能力較差、消費沒有計劃的家庭,生活會逐步陷入貧困。特別是人口多、勞動力少、主要勞動力年齡偏大、子女尚小、有殘疾人、長期有人患病的家庭,失地后收入水平銳減,生活更加困難。從開支看,被征地農民家庭的人均生活費開支普遍增長了30%左右,主要是支出項目增加,過去自給有余的糧食、蔬菜等農產品( 21.90,0.00,0.00%),成了要花錢購買的硬性支出。
  沒有全面而完善的社會保障,社會和諧便無從談起。目前,我國累計被征地農民約4000萬人。每征用一畝耕地大約造成1.43個農民失去土地。按照近幾年城鎮化年均超過1%的速度,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0%,還會新增被征地農民約4260萬人左右。社會保障是失地農民生活保障的基本。為被征地農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有助于被征地農民分享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成果,消除城市貧困、維護社會穩定。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牢記黨的宗旨,心懷群眾疾苦,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只有這樣,才能構筑好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確保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使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的得益者。

  相關稿件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