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北京居民平均消費傾向逐年降低,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擴大是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前日,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發布了《從居民消費傾向的變化趨勢看消費形勢》的研究報告。報告建議深化收入分配領域改革,調節過大的收入差距(據5月21日《新京報》)。 但需要注意的是,貧富差距并非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全部。如果我們把改革30年來國民財富看做一塊完整的蛋糕的話,很顯然,參與這塊蛋糕分配的,除了全體居民,還有國家這一方。如果把國家考慮在內,則我們平常說的貧富差距顯然指“民”與“民”之間的分配失衡問題。但事實上,分配的失衡和貧富差距,不僅僅體現在“民”與“民”之間,也體現在“國”與“民”之間。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單就規模而論,已經基本坐穩了第三大經濟體的寶座,然而,就資源的整體分配而論,經濟增長成果也在越來越向財政集中,使得民眾的收入增速未能跟上GDP增速。 目前中國的經濟資源60%以上仍然集中在國有單位,但這60%的國有資源每年創造的GDP增長不到全部增長的30%,創造的社會就業更是不到10%。其效率遠遠低于競爭充分市場下的企業。其次,30年來GDP年均增長9.8%,但財政收入增長遠高于10%,近年來更是有年均增長20%的奇跡出現,遠遠超過居民收入增速。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政府啟動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但財政投資絕大部分流向了央企和大型國企;在信貸資源上,特別是在本輪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國有大中型企業獲得的信貸資源高達80%以上,民營企業和大量的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額度不到總量的20%。 而目前中國經濟的困境,表面來看是產能過剩,但深層來看,產能過剩的根子在于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的失衡,居民在整個國民財富分配中占小頭,導致居民購買力與經濟增速本身出現了嚴重的背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沒有購買力;同時產能嚴重過剩。 的確,“國”與“民”之間,“民”與“民”之間分配的失衡是中國消費遲遲不能啟動的根本原因,也是產業結構無法順利調整的阻力。老百姓在國民財富分配中占有的份額越少,,消費能力越低。因此,啟動收入分配改革,不僅要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更要解決“國富”而“民窮”的問題,國家要讓利于民,下定決心將國民財富收入的大頭分配給民眾。 就此而言,政府投資短期能夠使得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但從長遠來說,完全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恢復的做法,不但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反而進一步壓縮了民眾的“蛋糕”份額。 鑒于國有企業和財政收入積累了天量的社會財富,應該啟動相應的計劃,將這些財富通過一定的方式“還富于民”,筆者提三點建議:第一,利用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啟動民間投資的時機,推動壟斷領域的改革,放寬民間投資的準入門檻,給民間經濟注入活力;第二、利用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領域的改革,將國企股權的一些股權由“代管”轉為“直管”,直接出售給公民股東,解決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資金缺口;第三,減少經濟領域的審批、控制和準入限制,加深市場化改革,降低市場經濟順暢運行的制度成本。 和諧社會不僅要財富共享,更要向老百姓集中,“國富”并非目的,“民富”才是根本。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