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政府機構改革,是推動深圳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完善運行機制,優化組織結構,提高工作質量,在新形勢下把深圳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
此次政府機構改革,不是簡單的機構拆分,而是抓住職能轉變的關鍵,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邊際,建設“城市政府”。改革方向是逐步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加強社會管理和城市管理。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代市長王榮
昨天(7月31日)上午,深圳市召開政府機構改革動員會議,宣布了機構改革方案,現有的政府機構數量減少15個,由46個精簡為31個,精簡幅度高達近1/3,僅有7個機構暫未涉及!翱萍脊べQ和信息化委員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機構全新亮相。
“委”決策監督“局”執行監管
《珠三角規劃綱要》和《深圳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均明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圳先行先試的首要領域,中央和廣東省支持深圳進行大部門制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圳自建市以來,進行過七次大的機構改革,專家認為,此次改革力度最大。 深圳市按照“大部門”方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目標,以“大行業、大管理”的思路,對現有的政府機構進行了全面重組。改革后共設立31個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類:“委”、“局”、“辦”。其中,“委”即“委員會”,肩負決策職能,包括發展和改革委、科技工貿委、財政委、國土和規劃委、交通運輸委、衛生和人口委、人居環境委共7個委員會;“局”,是執行機構,包括住房建設局、人力資源和社保局、文體旅游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辦”,即辦公室,包括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法制辦公室、金融服務辦公室。前者協調突發和應急管理工作,后兩者是協助市長工作,不具備對外管理職能。 新的體制下,“委”把以往分散在各個部門的同一領域的決策職能集中起來,“局”厘清了以往相互交叉的執行職能,“委”和“局”歸口聯系,實現決策、執行、監督分離,相互制約,相互協調。
可做可不做的事政府主動放手
新設立的部門都是職能統一的“大部門”,把以往部門之間的外部協調變成了內部分工,減少了推諉和扯皮。比如新的“大交通”部門——交通運輸委員會,統籌管理道路和公路的規劃、建設和管養,解決特區內外“二元化”,道路、公路兩張皮等問題;新的“大市場”部門——市場監督管理局,整合市場領域以往的工商、衛生、質量、食監等多個部門的職能,解決多頭管理,執法主體分散的問題。 與現行體制相比,改革后深圳將減少15個政府機構,僅教育、民政等7個機構暫不涉及,但也要根據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重新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 改革后,政府將進一步削減微觀管理的職能。今后凡是公民、法人、社會組織能夠自我管理的事項,政府可做可不做的事項,即使有財力、有資源,政府也要主動放手。 深圳機構改革方案歷時一年多,經廣東省委、省政府批準后,報中央編辦批復。根據安排,方案公布后,機構“三定”工作將立即展開,10月1日前基本完成改革。
[改革意義] 除體制障礙
突出公共服務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長王榮強調,這次政府機構改革并不是對機構進行簡單的拆分,而是要緊緊抓住政府職能轉變這個核心,著重解決制約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既著重解決行政運作不協調、效能低下的問題,又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政府定位,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既強調完善經濟管理,又把加強城市管理、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放到突出的位置,促進城市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專家訪談]深圳大學行政管理專家馬敬仁分析認為:機構不會越改越臃腫
馬敬仁,深圳大學行政管理學專家,自2001年起參加深圳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案設計 羊城晚報:深圳建市30年來,已經進行了7次大的政府機構改革,此次改革與歷次改革有什么不同? 馬敬仁:此次改革是自2001年起中央編辦開始在深圳試點以來最重大的一次改革,也是與中央轉變政府職能,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協調的思路最為接近的一次改革,同時還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此次改革不是簡單的機構撤并,而是政府機構全面的、重大的、系統性的再造。 羊城晚報:新設立的“委”“局”“辦”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協調制約的關系如何體現? 馬敬仁:“委”是按照大行業、大系統設置的決策部門,與過去的“委員會”作為協調機構的性質不同,大部門制中的“委”是實質性的機構;“局”是執行部門,是獨立和專業的業務部門!拔迸c“局”間不是上下級的隸屬關系,而是決策和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的關系,是行政合同關系,以“績效合同”的關系來落實監督。 羊城晚報:深圳此次機構改革動作大,形式新,如何與中央和省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對接? 馬敬仁:“大部門制”打造的是一個大平臺,類似一個轉盤,上邊來的工作內容,可以通過轉盤的旋轉,進入到各自的專業口徑去執行。 羊城晚報:您認為此次改革能否避免人員越改越多、機構越改越臃腫的怪圈? 馬敬仁:改革方案只是制定了一個框架,還需要很多細致的安排,比如行政合同制、績效合同考核等。改革的過渡期也會出現暫時性的機構“腫脹”,但是大部門制的改革方向是明確的,其意義和優勢也將隨著改革的推進不斷顯現,機制不斷完善后,在全國都有推廣借鑒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