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國家對農業投入持續加大,累計投入數以萬億計的資金,農業為啥沒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真正落地的資金到底有多少?”《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農區基層采訪,涉農干部大吐“工作苦水”:“上重下輕”、“重工輕農”到底還是管理機制出了問題。
基層干部認為農業管理、服務、考評的三大頑疾“不除不行”。一是管理體制松散、低效缺少整合。湖南省益陽市委政策研究室副調研員符立賢說,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行政力量分散弱化、涉農部分職能交叉重疊,統一類支農項目可能分散在財政、農業、水利、發展改革委、國土、扶貧等多個部門,又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導致涉農項目資金無法“集中打捆”使用,難以產生集聚效應。
同時,受農村“能人”、高素質人才匱乏限制等原因,農村大量的“沉睡資產”沒有盤活,在做大集體資產“蛋糕”方面缺少經營理念、手段,影響了農民增收。據洛龍區黨工委副書記韓洪濤介紹,由于村里沒有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或集體經濟管理組織,考慮到風險因素,多數“巨額”集體資產躺在銀行“睡覺”,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政府服務職能轉變滯后,難以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需要。隨著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出現,對政府的服務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土地流轉為例,農業部的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約2.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1.5%!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卟稍L了解到,很大一部分是農戶之間自行流轉、缺少規范,未能形成統一的流轉市場。
“以前我打算在岳陽流轉200畝地搞農業項目,但談了2個多月都談不成,只要有一個農民不同意,土地就沒法連片流轉了!爆F已在湖南興化搞農業項目的郭榮波說,希望政府能在更大范圍內搭建土地流轉信息平臺。
三是考評機制不合理,“上頭重視、下頭忽視”,未能激發干部“抓農”積極性。無論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富庶之地,還是中部地區的魚米之鄉,“產糧大縣、財政窮縣”的情況普遍存在,經濟發展的需要直接“刺激”了地方領導注重發展GDP、稅收貢獻率高的工業!啊r’問題平時都在我腦子里,但在我工作時間中占的比例不會到1/10!币晃划a糧大縣縣委書記坦言。
“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招商引進一戶企業占地十畝、八畝的,稅收可能有幾千萬,而種三百萬畝土地糧食,財政轉移支付還不到4000萬”,黑龍江省克山縣委書記褚世民說,“抓農業如果完全憑黨性來做,這并不持久!
相關稿件
干部專家認為農業“三大”核心制度改革仍顯滯后
“粗放發展、支持不足”敲響農業發展“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