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誰來種地?將來誰來務農?”記者在東、中、西部農村采訪,干部和專家對此憂心忡忡,成了基層討論最多的話題。涉農干部及“三農”專家認為,要解決“三農”發展的根本問題還是要從“經營、土地制度、金融”的三大農業核心制度上找路子。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三農部長顧益康說!稗r業發展到現在,家庭經營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變化,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和完善!睋䦟<医榻B,作為生產經營主體,我國2.4億農戶家庭80%屬于自給型、生存型。我國農村推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但實際執行的結果是多數地方“有分無統”,少數地方“以分為主,以統為輔”,出現了只有“農民單一經營、沒有雙層經營”局面,家庭分散經營的優勢與統一經營和服務的優勢沒有完全結合起來。
吉林省人大副主任王守臣認為,當前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矛盾愈加突出,一方面農戶分散經營、單打獨斗、各自為戰,越來越難以適應規;l展需要;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老齡化”現象突出。
農業部產業政策和法規司副司長張紅宇認為,當前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著不同問題,主要表現在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扶持政策不完善,整體力量薄弱;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普遍不規范,帶動農民增收能力不強;農業企業逐利性強,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存在“非糧化”“非農化”傾向。
“如果土地產權制度不突破,現代農業發展就沒有希望!眹野l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所所長藍海濤分析說。而記者在多地了解到,基層反映最強烈的問題集中在“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允許抵押”、“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無法抵押”兩個方面,但由于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比較敏感,除個別試點地區外,地方政府多不愿冒制度創新風險,主動性不足。
“我們可以利用山區優勢發展有機農業,老百姓也支持,但資金有限,貸款困難,去銀行咨詢過好幾次,因為沒有抵押物,合作社基本沒有貸款!鄙綎|省青州市牛角嶺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史云建說。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在山東、上海調研發現,從規模經營主體、基層金融機構情況看,農村金融保險供求矛盾可能長期存在。一方面,規模大、投入高、風險大的經營主體對貸款和農業保險有更加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農村貸款缺少有效抵押和擔保,金融保險機構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顧慮重重。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進程較慢,農村金融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能力明顯不足,政策性保險與農業貸款缺乏有效對接,也間接提高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風險。
相關稿件
農業管理“三頑疾”“打折”現代化推進
“粗放發展、支持不足”敲響農業發展“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