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戰勝臆測經濟學
由于每天湮沒在大量的經濟報道中,企業和投資機構,有時甚至是經濟學家自己,都難免慢慢地習慣于使用所謂的臆測方法(an anecdotal approach)來預測經濟和商業前景,這一點兒也不奇怪。我所說的“臆測”,特指根據政府、貿易組織以及報紙、雜志的摘要和電視廣播等公布的大量資料來做出預測,更不用說憑借個人經驗預測了。這些資料僅僅闡述了最終結論,而沒有用專業的方法給出與之相關的其他數據,并說明如何根據數據得出這些結論,其結果只能是讓關注經濟的人對這些資料感到迷惑不解。 2003年2月28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商業專欄的頭條標題寫道“數據說明經濟存在兩種走勢”。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論斷。事實上,這篇文章報道了2月26日公布的兩套完全不同的數據,它們表明的經濟走勢正好相反:新房銷售下降,耐用品訂單增加,而且后者增加幅度超過了預期。這則頭條新聞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反映了經濟報道的讀者每天面對的實際情況:無論他們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各種錯綜復雜、相互矛盾的指標不可能幫助他們正確地預測經濟走勢,甚至不能了解當前的經濟狀況。1 不論哪天,如果人們快速瀏覽《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經濟學家》(Economist)、《財富》(Fortune)等商業讀物,就會發現與大量最新經濟數據序列有關的各種簡要報道。在每則報道中,經濟數據序列本身的上升或下降都被看做是“積極的”或“消極的”信號,但是這些報道很少談到這些數據序列的長期歷史變化及其與其他經濟數據序列的關系。例如,人們?吹揭黄獔蟮勒劦较M者信心指數上升或下降,卻很少能發現這些報道用圖表來說明過去該指數與消費支出上升或下降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隱含的因果關系)。如果最新報道毫無根據地憑空闡述人們所關注的經濟序列,那么讀者又如何能通過經濟報道獲得經濟走勢的相關信息呢? 2003年8月2日,星期六,《紐約時報》報道:“受失業率上升、工業生產指數低于預期值等消息的影響,股票市場下跌!睅滋旌螅8月6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消費者信心下挫,而國內生產總值上升;失業率和新房銷售水平相對較高,而生產者價格指數下降。預算赤字上升,這是利空消息,利好消息是利率下降了。大量數據所表明的信號是錯綜復雜的,所以不用奇怪,許多經濟學家關于美國經濟狀況的觀點毫無意義! 月月如此,商業人士已經習慣了這些可信度不同的報道。表面上,人們經常能夠獲得公布的經濟數據,但是發布數據的政府部門以及寫報道的記者卻沒有為他們提供這些數據的背景資料以及分析方法。由于不了解背景資料,他們往往從內心感到嚴重的不信任和困惑,或者至少對數據的預測價值完全沒有信心。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頁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在线精品自偷自拍无码琪琪|国产普通话对白视频二区|巨爆乳肉感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