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鎮化: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
城鎮化就是要改變城鄉二元體制,這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改革之一。主要的問題在農民的市民化,農民市民化實際上就是讓農民和他的家屬都融入城鎮社會.中國的國情是地少人多,如果中國要做到農民和他的家屬融入城鎮社會,現在的城市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的城鎮化率現在有兩個數字:第一個數字是國家統計局的,城市居民大概是占到51%左右。實際上這個數字不準,因為這個算法是將常住城市的人口都包括在內,而很多農民工是常住城市,也計算在城鎮居民中,但是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
我們現在這種城鄉二元體制形成于1958年的戶籍制度改革。當時戶口分為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兩種,農民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不能離開農村的人。改革開放之后,盡管城鄉二元體制放松了,但是沒有改變,F在出問題了,上海的問題表現得比較明顯,因為上海從農民工進城以后,它的骨干工人全是農民工,原來20多歲的農民工,現在都已經40多歲了,成為上海各工廠的技術骨干,但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他們的孩子不能夠在公立學校上學,醫療保障等等也跟城里人不一樣。
上海遇到的問題是,浙江各個市縣工業也發展起來了,急需骨干工人,就到上海挖。上海農民工到浙江來,給城市戶口,這就吸引了骨干工人向浙江轉移,上海開始緊張。因為這批人一走,上?抗歉晒と说霓r民工支撐的制造業優勢喪失了。所以上海加快了農民市民化,采取了積分制,千方百計將這些人留在上海。但若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骨干工人遲早還是要流走,農民融入城鎮社會是一個大問題。
另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中國的城市能容納多少人?如果51%是常住人口,但是實際上城鎮化率只有30%多。假定中國將來城鎮化率達到80%左右,20年或者30年以后,中國的人口可能達14億多。80%意味著有12億人住在城里,F在,按照常住人口來計算,51%的城鎮化率,城鎮居住人口是6億多,還要增加五六億人進城。
這些人進城之后城里會成為什么樣?有那么多的土地蓋房子嗎?有那么多供人們使用的城市設施嗎?城市容納不下的話,那么生活質量就會大幅下降。
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我之前發表一篇文章說,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等于“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三部分所組成。老城區就是現在的城區,重在改造。城里造成污染的企業要往外遷,城里棚戶區拆遷,貧民窟式的街道房子要拆遷,這樣的話讓老城區改造成為適合人居住的居住區、商業區、服務區,這就是老城區的任務。
新城區在遠郊,或者是一些鎮的周圍,主要是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物流園區,它是城市發展自己支柱產業的地方,是新興產業的落腳地。新城區最大的特點是工業進園區,好處一是節約能源,各種設施都可以充分利用;二是污染源集中,便于治理;三是企業相聚在一起,交流機會多,商業機會也多;四是政府可以加強服務。
但是“老城區+新城區”,容納仍然有限,所以中國的特色就是“新社區”。新社區的出發點就是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很多地方已經搞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居民的村子給遷移一下,蓋上樓房,節約地出來。這樣一來,就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將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起點,把它建設成為新社區。
新社區有五個方面需要做工作:第一,園林化;第二,要走循環經濟的道路,包括垃圾回收和使用、清潔生產、污染清理等等;第三,公共服務到位;第四,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第五,建立社區的管委會,以代替現在的村委會。
新社區是城鎮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免人過多地涌入老城區、新城區,現在全國正在推廣,叫“就地城鎮化”。這對中國來說,對世界的城鎮化歷史是偉大的創造。
城鎮化過程中,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孩子能夠融入城鎮社會,和城鎮的孩子們一樣進公立學校,或者是進比較好的學校,這是農民的希望。其次是看病。再其次是養老。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解決。
城鎮化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第一個問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建設經費從哪兒來?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F在遇到兩大困難,一是土地財政路已經走到盡頭了,再也沒有地可賣了;第二,要進行城鎮化,地方債務問題不能再無止境地增加。無止境地增加只會造成將來更大的泡沫,城市也會破產的,美國汽車制造中心底特律現在已經財政破產了。
中國經濟學界討論的結果發現,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模式可供中國參考。
澳大利亞、新西蘭是城鎮化比較晚的發達國家,因為美國、西歐的發展都在20世紀初就已經初具城鎮化的規模,但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城鎮的發展主要是在“二戰”之后。
他們的方式是以城市為主體,發行公共建設投資基金券。公共建設投資基金券以具體項目為主,比如說城鎮發展需要自來水廠,需要增設一個發電廠,我要建立地下交通干線、修地鐵,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全部公開,這些基金券的利息比銀行存款高、比國庫券高,購買之后不僅僅有利息,將來如果好的話還可以分紅,這就有吸引力。年年有新增的項目,有新發的公共投資基金券,資金就不斷地進來。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連廉租房都是采用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建設方式,可供中國參考。
另外,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將新社區放在里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是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了,已經是改成社區了,前面就不要加農村,這就是城鎮。老百姓遷到這里去,他不會感到跟城市有隔閡。
我們在湖北調查,就發現農民即使遷到老城區、新城區,他還是融入不到社會,特別是一些老人都不愿意去,因為周圍人不熟悉!熬徒擎偦,新社區就是城鎮的一部分,戶口市民化,周圍也都是熟人,老人也感覺到生活有樂趣了。
中國的城鎮化,實際上是造城運動,就是將原來是農村的改成新農村,然后改成新社區,再一部分改成新城鎮,造城鎮,這就是解決中國城鎮化的主要路徑。
城鎮化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怎樣讓城鎮居民有房子可?現在的政策是不行的。第一,現在城市土地招標只能抬高地價,不斷地出現新“地王”,土地成本高了,房子將來的價錢就一定高。應當采用政府采購的方式來建房,就是在同等技術標準、質量的情況下,誰報價最低就采購誰的。一塊地先有人大、政協代表參與定出最合理的價格,在上面要建設什么樣標準的房子先公布,看誰報價最低。每一個企業就會考慮怎樣降低成本,而不能夠像現在這樣,土地價格越炒越高。
而且,房地產政策應當是不限購,只限轉賣。所有這些,都應該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予以解決。此外,給窮人住的房子,不應該建得很遠,應該就近建。樓可以高一些,但是要方便群眾,城市住房問題才能解決。新社區發展起來之后,新社區就是城鎮,這樣的話新城鎮將來也會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