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區域經濟格局將面臨怎樣的調整?
近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優勢日益顯現及其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我國區域經濟重心在不斷向西和向北轉移。另一方面,隨著高速鐵路的建設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要素跨區域的流動將更加便利,各地的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經濟帶、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條件將更加優越。未來我國大中小城市將會呈現怎樣的空間結構?去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開展的一項研究提出未來構建20個左右城市群。
第二,以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和中西部外出勞動力回流為特征的“雙轉移”趨勢的加強將帶來怎樣的挑戰?
農民工的回歸有利于減輕跨區遠距離流動形成的社會成本,有利于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但這也帶來一些新的挑戰:東部地區如何更好、更快、更平穩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如何避免低水平的產業同質化發展?
第三,如何加強跨行政區劃的經濟合作?
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國內區域合作在不斷加強,不少地區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流域治理、人力資源開發等展開了一些頗有成效的合作。但是,這些合作還不夠充分,其主要問題是不同行政區之間的要素流動不充分、底線競爭現象普遍;各地在基礎設施建設、主導產業選擇、生態治理等方面沒有很好地協調。如何有效打破現有行政區劃壁壘,如何消除政策碎片化的負面因素,如何平衡區域間利益和實現總體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在沒有更上一級的行政權力干預下通過市場機制、經濟激勵而實現跨區域合作,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
第四,如何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一方面,“半拉子城鎮化”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土地城鎮化”的負面效果令人憂慮;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中,交通擁堵、房價高企、城市貧困現象蔓延、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在城鎮化不可逆轉、大城市必然增多的發展階段,特大城市如何應對人口規模調控?如何進行有效治理?這既是我們當前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
